图|图虫创意 ©
物道君语:
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把心中的美好,一点一点“刻”进现实里。
今年九月,物道君去了一趟山西。
走到晋祠的圣母殿前,与一条木龙对视。
它的鳞片泛着幽光,爪牙深陷木纹,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束缚,腾云而去。
忽然,一个念头如藤蔓缠绕于脑海--
古人若未亲见龙,怎能赋予木头如此魂魄?
从介休五岳庙悬塑龙那凌厉的眼神,到太原晋祠唐叔虞祠盘柱龙遒劲的筋骨;
从张壁古堡孔雀蓝琉璃石碑上蜿蜒的龙纹,再到祆神楼屋檐斗拱间蓄势的龙头。
十二生肖中,唯独龙,无处寻觅,却又无处不在。
穿越四千年时光,从龙山文化陶寺遗址的蟠龙盘到明清的琉璃龙,
龙的样貌虽变,但风骨始终如一。
它们若全是想象,为何能拥有这般一致且合理的肌理?
我带着这个念头,在山西的“寻龙之旅”中,探寻到了古人让龙“活过来”的秘密。
图|图虫创意 ©
寻龙的行迹,自太原始。
● 晋祠
太原晋祠,是龙迹交织的华章。
圣母殿前,八条北宋的木雕盘龙,形态各异、鳞甲森然,凝视它们仿佛能听见九百年前的龙之呼吸。
转入晋祠的唐叔虞祠,殿内盘柱的巨龙,目光如电,劈面相遇,令人心神俱震。
图|图虫创意 ©
● 永祚寺
去到永祚寺,山门墙上的琉璃龙,色泽绚烂,威严怒目,堪称一绝。
南下至介休,景象更为奇崛。
作为琉璃之乡,介休的龙,仿佛披上了七彩霞衣。
图|图虫创意 ©
● 五岳庙
五岳庙的金色悬塑龙,自壁上凌空而出,筋骨张弛如生。这眼睛、龙爪、龙鳞,完全符合我对中国传统龙的想象。
图|新心潮逐浪高 ©
● 空王行祠
张壁古堡空王行祠前,明代孔雀蓝琉璃石碑上方,盘满了龙,龙纹如波涛涌动;
图|图虫创意 ©
● “龙鹤福”
而在古堡中,清代官绅张礼维伟的故居,那面全国仅见的“龙鹤福”影壁,左边像龙,右边像鹤,是将福气化作具象的图腾。
图|网络 ©
● 祆神楼
转而赴往介休城中的祆神楼,抬头可见斗拱间的木龙(头),正于檐角睥睨人间。
图|图虫创意 ©
● 太符观五岳殿、后土殿
往北至汾阳,在太符观的庄严肃穆中,五岳殿与后土殿的盘柱龙、悬塑龙,于幽暗的光线下静默盘踞,守护着道法的玄奥。
图|磊磊 ©
● 后土圣母庙
然后赴往汾阳城郊的后土圣母庙,此处神龛前,龙的气韵则显得温婉了几分。
图|哩哩哩哩哩哩哩哩~©
● 则天圣母庙
来到武则天的故里文水,在则天圣母庙中,藏着最耐人寻味的一条龙——
神像龛上的悬塑行龙(宋代)。
它头小脖子细,在“地上”举步前行,却又回头顾盼,将女皇武则天一生的挣扎与回望,凝固于一瞬。
这已不是装饰,而更像是一幕凝固的无声诗剧。
图|Angeline ©
● 大同九龙壁
到大同,那面举世无双的大同九龙壁上,看见琉璃在窑火中淬炼出孔雀蓝、翡翠绿、琥珀黄等色彩。
九条巨龙在琉璃海洋中翻腾,将“活”这个字诠释到了极致。
图|图虫创意 ©
● 山西博物馆
旅程的终点,我留给了山西博物馆。
从四千年前的龙纹陶盘,到清代的琉璃脊饰,可见龙的身影贯穿华夏岁月长廊。
我感觉这一路,不是在参观,而是在与一个庞大而真实的生灵族群进行一场场无声的对话。
元 栱眼壁游龙花叶悬塑(降龙)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
图|动脉影 ©
看遍了这些龙后,最初心里的疑问反而变淡了。
因为我找到了一个比“古人亲眼目睹龙”更为震撼的答案。
答案,藏在晋祠木龙身上那些与柱身完美契合的结构里,是理性计算与艺术感性的天作之合。
藏在介休窑工对火候与釉色出神入化的掌控中,那一抹“孔雀蓝”,是无数次失败后凝结的奇迹。
更藏在文水则天庙那位神龛匠人的内心世界里,他读懂了女皇的孤独,并将这份孤独,塑进了龙回望的眼神中。
《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
这些古代匠人,便是集智者之思与巧者之技于一身。
他们或许没有(龙)生物学意义上的范本,但他们拥有更伟大的蓝图——
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可能是蛇身、鹿角、鹰爪......),对世代雕刻技艺的严格传承,以及最为宝贵的,用最扎实的功夫将本来虚无缥缈的信仰“实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们不是在复制一种生物,而是在用双手,给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赋予了可触、可感、可流传的血肉之躯。
图|图虫创意 ©
当我从一场场视觉震撼中抽身,另一个疑问浮上心头:
为何山西古建筑的龙,多为“盘龙”?
无论是晋祠殿前的缠绕,还是太符观柱上的蛰伏,它们少有冲天之势,多作蓄力之姿。
我认为,这“盘”,不是无力,而是内敛;不是屈服,而是积蓄。
恰是山西这片土地的性格写照,也是我们民族精神中至为宝贵的内核。
它暗合了:《道德经》中“光而不耀”的智慧,儒家经典《周易·系辞》中“藏器于身”的修养,是一种深沉的、静待风云变幻的文化定力。
龙之脉,不在筋骨,而在精神。
这种“盘绕”的姿态,仿佛是在告诫人们:
所有的一飞冲天,都源于漫长的沉潜蓄力;
所有的惊天动地,都始于不动声色的坚持。
从山西博物馆中那些“穿越时空”的龙身上,我明白了:
重要的不是龙是否真的存在,而是我们的祖先曾如此认真地创造过它。
九龙壁上的龙在云中翻腾,晋祠的木龙在柱上盘踞,介休的悬塑龙在壁上飞升。
图|动脉影 ©
匠人之手,便是造物之手。脚踏实地,方能触碰星空。
今天我们已无需仰望空中的龙影或揣摩龙的模样,而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心中的蓝图落于大地,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
你心中想做的事业、想过的生活、想成为的自己——
这些不正是你人生中的“龙”?
看见它,是理想。实现它,是修行。
不妨像古代的匠人一样,先细致观察,收集素材;再打磨技艺,厚积薄发;然后倾注热爱,忘我投入;最后让理想落地生根,滋养日常。
此次山西之行,我遇见的不只是龙,更是一个民族将梦想照进现实的能力。
愿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龙”,并用尽一生让它变得真切、最后破壁而出。
图|动脉影 ©
旅游参观时,你有关注过“龙”吗?
哪一条“龙”最能让你感到震撼?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关于龙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