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赵牧野|资深媒体人
国庆期间,公司原计划中的加班临时取消了。这可开心得你马上约上另两个正好没什么计划,准备茫茫然度过国庆的朋友,安排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为了不看热门景区里乌泱泱的“人头”涌动,你机智地选择了一个非常小众的三线小城,打算去那里吃点当地特色小吃,逛几处被网红打卡博主遗忘的古迹,好好体验一下宁静的小城生活。
逛了景点、吃了小吃,看了夜景,你和你的朋友们得找地方住店了。
打开相关的旅行APP,你惊奇的发现,你原计划预定的某品牌经济型酒店只比另一家“上了星儿”的宾馆便宜5、60元,还不含早饭。就冲着可以让三人吃到不需要操心明天中午吃什么的自助式早产,你也得订那家星级宾馆啊。更何况,那家“带星儿”还在城市中心区域,明天你们几个的旅游行程也更好安排了。
也许你没有注意到,你不经意的选择,正是目前全国各地的经济型酒店遇到的共同尴尬。按常理来说,经济下行期,消费者应该消费降级才对,这个时候本应该是经济型酒店大展拳脚的时候才对。为什么消费者反而消费升级,选择了更贵的中高端酒店住宿呢?
这个反常识反直觉的现象背后,又有什么行业逻辑和市场规律呢?
“经济型酒店”一词原本强调的是高性价比的有限服务酒店,注重提供干净舒适的住宿和基础服务,以平价满足大众旅客需求,而非简单等同于低端和简陋 。这一定义强调了经济型酒店应具备经济实惠、舒适卫生、便利安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减少服务项目。也就是说,低价格不应以牺牲基本品质为代价,“便宜不能意味着低端”。与国内普遍认知的“快捷酒店”概念相比,其实经济型酒店更强调有限服务下的品质保障。
事实上,直到2024年的相关行业报告仍然显示,近70%的用户出行时会选择入住经济型酒店,特别是商务和旅游人士。当年甚至出现了暑假、春节期间,经济型酒店突破每晚千元的房价极端事件。
但今年的情况却大不一样了……
成本压力击穿盈利底线
今年七月,布丁酒店由于利润微薄,填不上疫情期间的大窟窿,触发“连续三年净资产为负”红线,被交易所强制退市。以布丁为代表,主打廉价实用的经济型酒店正在集体退场,在连锁酒店体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按照中国饭店协会的口径,到2024年底,经济型客房占比已仅剩54%。过去一年,锦江、首旅、华住三巨头合计新增酒店3400多家,其中经济型酒店不足600家,占比仅为17.6%。
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很简单成本、成本还是成本。
早年经济型酒店靠直营快速崛起,如今却不得不转向特许经营,本质上是因为租金人力成本压垮了薄利模式。比如三四线城市新增酒店占60%但中西部出租率低于55%,说明盲目扩张导致区域失衡;投资回报周期从3.2年延长到4.5年,说明商业模式本身出了问题。
一线城市酒店租金年均涨幅超12%(2019-2025年),人力成本占营收比从25%升至38%,单间客房日均成本达120元,而平均房价仅160元,经济型酒店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临界点。
那么,为什么今年经济型酒店突然集中关店。
其实从时间线上看,2024-2025年恰逢大批十年以上老店物业到期,当续租租金上涨30%时,那些没完成智能化改造等提升的的店自然被淘汰。另一方面,2024年新规要求酒店节能设备覆盖率需达80%,单体酒店改造成本超40万元/家,更成了压块利润稀薄的经济型酒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消费升级倒逼行业洗牌
《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2024》指出的:“经过十几年高速发展,经济型酒店行业增速放缓”,未来的市场机遇更多在于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而不再是单纯扩张数量。
经济型酒店价格提升,一方面缘于通胀和人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因为品牌升级投入需要通过房价回收。这种趋势使部分价格敏感的年轻消费者感觉负担加重。如今要在很多城市找到200元以下的经济型酒店(如汉庭或如家)已很困难,二三线城市的一晚住宿动辄达到300-400元 。
经济型酒店公司本身的业务结构在“爬升”,价格也相应上升。与此同时,更高档次的酒店,因为进入盈利期,可以推出“平价房”吸引客源,也引发了消费者吐槽:“经济型酒店也不再经济”。这就导致了近期商旅客户占比从65%降至52%,而家庭/青年旅客也更倾向“性价比中端酒店”,毕竟消费者是原为多花3、50元带来的服务品质的提升“埋单”的。比如中端酒店的早餐品种可以从18种增加到88种,客房免费瓶装水和小食等提升体验,而低端经济型则配备简陋,或者很多东西需要额外付费 。
如今,“快捷酒店”(经济型酒店)和“中档精选酒店”(中端酒店)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两者都是追求高性价比,只是后者在装修、服务细节上进行了升级。
业内人士提出经济型酒店应重新定义,将传统意义的经济型与新兴中档一并视作广义的“经济型”(即除奢华五星以外的有限服务酒店)。
这种观念折射出行业的共识:经济型酒店不再仅仅等同于廉价简陋的快捷旅馆,而是演变出不同层次与档次。
消费者的认知变化与个性化需求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主要原因之外,消费者的认知与需求的变化,也是促使经济型酒店遇冷的原因。
新一代的年轻客人注重体验的独特与个性。他们希望酒店大堂或公共区域能提供社交属性,至少有时尚有趣的设计可供拍照分享,更喜好提供从房间装饰风格到娱乐设施的个性化服务 。传统快捷酒店千店一面的标准化风格,已无法满足他们追求新鲜感的心理。
除了最年轻的客群,中国城市中新中产阶层的壮大也对经济型酒店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商务人士和白领并非一定追求豪华,但非常看重舒适度和便利性。一项调查显示,商务出差人群对于酒店的床品舒适、隔音效果、网络速度等指标愈发挑剔。
对于三四线城市及县城的消费者而言,过去能有干净的快捷酒店住已是满足,但如今他们的眼界和要求也在拉升。通过互联网,他们知晓大城市里新潮酒店的模样,也开始期望本地的经济型酒店“更上档次”。
总体而言,消费者认知已从早年将经济型酒店视作将就之选,转变为现在期待它成为惊喜之选:既然价格不再那么低廉,那么就希望物有所值、有所提升。
结论:经济型酒店的困境本质是“廉价实用”定位的失效
当成本涨幅跑不赢通胀,房价却跑过了消费升级。
当标准化服务打不过中端体验,低价策略卷不动智能化效率,最终在“成本红线、需求跳线、资本虚线”的三重绞杀下,行业进入残酷的出清周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