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我终于再次驾车驶向善字山。
还记得今年四月,也是在这条路上,我们满怀期待地启程航拍,却因道路被施工货车压毁,车辆底盘受损,不得不中途折返。那次未完成的约定,成了许多朋友评论区里的牵挂。今天,我带着承诺回来了,要把上次没走完的路,没拍完的景,一一补上。

石板梁,秋日的起点
出发地叫“石板梁”。入眼已是浅秋模样——道旁树叶泛黄,民居错落,白墙灰瓦在林木间隙中隐隐浮现。山路回旋,驾驶其间竟有几分悠然自得。比起山下那段伤痕累累的路,这里的路况好了不少,仿佛预示着这趟旅程将会顺利。

赵家院子,不变的根与乡愁
转过这个弯,便到了赵家院子。这里的住户颇为密集,民居三三两两散落在道路旁、山坡上、树林边,构成一幅恬静的山居图。

朋友们,都来仔细看看,能否找到记忆中那座老屋?一位网友欣喜地留言:“谢谢你拍到我家了,我就是赵家院子的!”不知如今,还有哪些亲人邻里依旧住在这里?若您常年在外,见此情景,心中必定会涌起万千感慨与亲切。

倘若时间与条件允许,不妨多回老家走一走。回来看看生养我们的故土,看看牵挂的亲人。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心底永不褪色的记忆。无论您在外是身居要职,还是事业飞黄腾达,功成名就,请永远不要忘记这片生命的根脉。俗话说,落叶归根,这里,才是我们永远的根。

杨家转盘,山居的静谧
继续前行,来到地图上标注的“杨家转盘”。一位网友的话让我会心一笑:“我家在杨家转盘,拍得这些树林好漂亮。”住家比想象中多,但安静得出奇。想来留守的多是老人吧,年轻人大都奔赴山外的世界去了。房前屋后,菜地整齐,一些应是油菜,另一些认不出的蔬菜为这片山野点缀着生机。若是晴日,这片秋色该是何等明媚?可惜今日天公不作美,阴云笼罩,却也为山村添了几分静谧。

车入林间,道路在密林中延伸。树木参天,枝叶交织成穹顶。从无人机的视角俯瞰,车子时隐时现,像在林海里游动的鱼。

雷坪村,与一所学校的记忆
前行不远,地图上标注的“培家桥”到了。但评论区里一片怀旧之声却道出了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我们都叫会家桥”、“当地口音喊‘会家桥’”。这里人家聚集,颇有生气。友人告诉我,这里曾是善字小学所在地。评论区瞬间成了校友录:“善字小学,我读小学的地方”、“我在那里上的初中,85级…”、“水泥操场还是我们去河沟里背的石头”。

可惜如今校舍静默,已无读书声。据说学校数年前并入跳蹬小学。一位网友的观察更细致:“学校没开了,现在成了村委会”。山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学校也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唯有一栋旧楼里,似乎还住着几位退休教师,守着这片他们奉献过的土地。是山留不住人,还是时代变迁使然?一位网友的感慨或许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善字中心小学当年的辉煌一去不复返了,可惜了”。

卢家湾,时光凝固的乡愁
下一个弯口,是“卢家湾”。友人指向一片老建筑群:这里曾是善字乡政府驻地。青瓦斑驳,墙垣默立,依稀可见当年规模——乡政府、粮站……都在这里。一位网友清晰地回忆:“善字乡政府对面是陆家院子,下面是粮站”。另一位则记起了更多细节:“你镜头中有曾经岳溪唯一的水泥厂,善字水泥厂…”


善字乡在1992年撤区并乡中并入跳蹬乡,跳蹬乡又在2005年并入岳溪镇。三十年光阴,改变了行政区划,也带走了昔日的热闹。站在空荡的院落里,不禁想象当年人们来此盖章登记、喜领结婚证,或排队交公粮的场景。如今人走楼空,是物是人非,也是时代必然。

探秘竹海与洞子河沟
过了“管家院子”,我们在岔路口向右转,朝着善字林场方向深入。林木愈发茂密,山路在林中迂回攀升。

正当沉醉于林海时,一个转弯,路牌跃入眼帘:“善子竹海柏竹村欢迎您!”精神为之一振。

无人机穿过最后一段林隙,视野豁然开朗——何家院子到了。善字林场管护站设于此,眼前民居错落,背后是漫山遍野的竹林。

善字山周围的地貌很有特色,连绵起伏的小山包,看上去颇有些喀斯特地貌的神韵,非常漂亮。竹海之下,沟壑深邃,我曾于某年春节深入“洞子河沟”用无人机探访,景象十分震撼。评论区里,不少朋友对这里充满好奇:“有一线天吗?”“在洞子河沟里,我大姑家就在那里”。半山崖壁上还有一个神秘的山洞,不知道当地的朋友是否去探访过?里面是否藏着什么有趣的传说或故事呢?峭壁的另一侧异常陡峭,翻上来便是竹海旁的村庄。

关于这片竹海的由来,一位网友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细节:“竹海的好多地方是乱石头,都没有土,都是那个时候林场的工人从远处挑土来培育的!”原来,眼前这片令人惊叹的景致,凝聚着上一代林场工人的心血与汗水。一位网友的补充让我们了解到更早的历史:“解放前善字山柏竹村有一个造纸厂,种植这些竹子就是作为造纸的原料”。

来自评论区的回声
整段旅程中,评论区里的声音一直是我耳边最真实的伴奏:
“我就是柏竹村的,上面的路又宽又好走” “熟悉的路”、“回家的路”、“看到我家了” “走到我们老家去了”、“俺的老家我出生的地方” “一直在培家桥长大的”、“我外婆家就是善字山” “从开始到学校那一节路是再熟悉不过的路了”

这些留言,像一块块记忆的拼图,还原出一个更加立体、充满烟火气的善字山。有网友叮嘱:“你应该再往前走走就是竹海,几分钟的路程,拍出来很漂亮”。有网友指路:“再往左前方走三公里就到了金竹湾…”更有网友分享着个人故事:“父亲是林场工人,从小在善字林场长大…”、“30多年未去过了,不知道乡政府对面那个山林里的树王还在不在”。

尾声:山路尽头,情意未了
此次航拍在此暂告段落。这趟重返善字山之旅,不仅是为了完成航拍,更像是一场与时光的对话。山路蜿蜒,村落静默,变的是景观与人事,不变的是山林的包容与记忆的温暖。

一位网友的诗意留言,为这次旅程作了最好的注脚:“青石苔藓的操场还在,只是上面的追逐声,早已散在四十年的风里。墙垣斑驳,映着那个奔跑的少年,伸手却只触到那一片只属于善字山的冰凉记忆”。

善字竹海的壮美、险峰与深壑的奇绝,我们将留待下期视频细细呈现。期待下次,与你再访善字竹海,继续聆听这片土地的故事。
——2025年秋 记于善字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