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泮桥,就是弘道门。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当时孔庙的大门。"弘道"为清世宗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书写匾额。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此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五间,深2间,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角升起,当是明代遗物。
这种古树为圆柏,根据牌子的颜色不同,年龄也不同。
在孔庙里,这种大树处处皆是,如果不说是在孔庙,还真以为在某处园林。
接下来走进的是大中门。大中门始建于宋代,是北宋时孔庙的大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乾隆时,高宗御书匾额。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孔庙的大门,都是铜钉大红门。
继续沿着中轴线往前走,前面的建筑是同文门。
同文门始建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的大门,五间,两侧有回廊。
同文门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嘉庆二十年、同治十一年重修,1927年大修,换角科等部分木构件,并改用黄瓦。门独立于院中,周无墙垣,高10.62米,长16.96米,宽9.34米,中间辟三门,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脊檩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檐下设五踩重昂斗拱。
清初名“参同门”,雍正八年清世宗钦命为“同文门”,乾隆十三年高宗题写门匾。
这是同文门的彩绘斗拱。明次稍间均用平身科两,因间宽不同,为使各斗之间距离相近,设计者就以的长短来调节,所以明间斗很长,次稍间斗很短。尤为奇特的是中二柱柱头科,明间一侧长,次间一侧短,同一斗左右不同。此为明清时期曲阜一带流行的地方做法,在孔庙、孔林、颜庙、孟庙的其他建筑上也可见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