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建华
武汉每天不一样,当然缘于时有新鲜事儿爆出惊喜,但曾经的相识也能偶尔催生悸动,再游一次古琴台便是如此。
中秋节前两天,秋色尚未斑斓,云天并不高爽,月湖的荷叶褪去夏日的碧绿,可对岸波光水影的尽头,荡漾出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的姿影,倏地触拨心弦。
目光还不甘心,沿岸逡巡过去,不远果然有一处好似贝壳,那该是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吧,就叫她琴台美术馆好了,与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结拜成三姐妹。
琴台大剧院印象(水彩)张敏耀 作
月湖这边有三姐妹的母亲——古琴台,她用一湖博大的胸怀拥抱三个女儿,“知音”是共同的根。
人海茫茫,众生芸芸,知音可遇不可求,俞伯牙、钟子期不期而遇,一遇便久远。忽然领悟,一位姓氏中“俞”“遇”谐音,一位名字中“子期”在列,藏着岁月深处不破的玄机?
如今,一琴童,俩老头,三石块,将千年相遇化为一尊雕塑。只有双手紧握,只需双目凝视,下巴上的胡须翘将起来,任凭心胸高山流水激荡,古琴已是无声,化为脚下铭牌上的四个字——“旷世知音”。
古琴台,就是“旷世知音”精神的物化存在,从她后院的知音台远眺,再从她墙下的知音桥远眺,怎么也是对岸的“琴台三影”,她们三姐妹延绵“旷世知音”的血脉。
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相对而立,留给湖岸线的是她们的侧影,一下就能发现二者风韵不同。一边刚硬的大块面横平竖直,一边柔润的曲线条婉转起伏,就是一架钢琴相遇一架古琴,就是一座高山相遇一溪流水。老柴与老舍,莎士比亚与梅兰芳,《巴黎圣母院》与《梁祝》,《睡美人》与《白毛女》,谁都能来这里和谐相会,美美与共。
平时观演匆匆赶场,不管不顾地跳上一级级台阶,立马钻进一个水泥玻璃大盒子,随即灯光暗淡熄灭,心神聚焦舞台大幕,不曾欣赏一根立柱一朵花饰。这会儿沿湖悠悠过去,有得闲情细细鉴赏,懂了什么叫移步换景之妙。
如果以古琴台为参照,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的造型,很容易仿古,弄出一堆飞檐翘角来附庸风雅。现有设计则不然,大胆运用时代艺术语言,如同法国卢浮宫出现了玻璃金字塔,不乏标新立异。外形上的钢琴和古琴,并非一眼就可以简单比附,全得纵容想象去放飞。这个角度“琴键飞奔”排山倒海,那个角度“水袖长舞”风情万种,只在“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品味。
就说这个“水袖长舞”吧,它在琴台大剧院门外凌空横跨,好似变形金刚迈开一条巨腿,但若回想京剧大青衣心潮难抑之时,将水袖翻卷飞舞个不停,再猛然抖出一个前抛定格,那意象简直绝了。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里说建筑也是飘逸的舞蹈,大概没有理由反对。
从这样的审美意趣出发,对望琴台音乐厅的正立面,也能看出些许讲究来。它前设一个外廊遮挡玻璃幕墙,栅栏一般密密匝匝,叫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细数栅栏,居然有十六根之多,可它像不像一只手风琴拉开的音箱褶皱?或者,会不会来自一架竖琴绷直的粗大琴弦?会的,有了古琴台,建筑设计师的灵感,不能不发自音乐,不能不取其神韵,在现代建筑理念中重塑。
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的选址更为绝佳,不仅借得古琴台的深厚底蕴,还有月湖汉水相拥合抱,知音之声随着水波浪花,传之悠远,生生不息。
想来,古代舞榭歌台,不是横于水泽,就是立于泉池,多一分幽静,也多一分灵动。杭州大剧院枕着钱塘江,苏州音乐厅倚着金鸡湖。多年前作客广州珠江,友人遥指对岸小岛的一只“白天鹅”,说那是星海音乐厅,满脸的骄傲,胜过夸耀电视塔“小蛮腰”。是啊,国家大剧院坐落在长安街上,寸土寸金,也要设法开掘一片人工湖,安放那只“金蛋”倒映天光。
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得“水”独厚,筑起一方艺术殿堂,迎来多少一流艺术团体莅临。大师范,经典风,流光溢彩,不计其数。契诃夫的话剧《海鸥》,下午加晚上五小时连场,座无虚席,乐在其中。芭蕾舞剧《天鹅湖》,莫斯科、圣彼得堡两个版本驾到,后者号称“冬宫同款”,恰在涅瓦河畔现场体验过。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黄河》也是,殷承宗的原生态刮过一阵旋风,盛中国又偕妻子濑田裕子琴瑟和鸣。东湖飞出的“中国之莺”周小燕诞辰百年,廖昌永率四代弟子齐集故地,同唱一曲《长城谣》缅怀恩师。
金秋十月,当是最好的演出季,琴台从来不负所望。
琴台音乐厅第十四届“琴台音乐节”亮相,庆贺自身的“十六花季”。门廊前两幅海报一左一右,化繁为简标示开幕式和闭幕式——10月17日,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奉献前奏;11月15日,曼彻斯特哈雷管弦乐团担当压轴。重磅,劲爆,足够震撼乐迷了。至于其间一个月的空白,还有哪些天籁神曲,任你去想象、猜谜和追寻。何况,6月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来过,8月理查德·克莱德曼来过,7月更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管弦乐团光临——89岁的祖宾·梅塔指挥一场顶级音乐盛宴,意大利歌剧与俄罗斯交响乐醉倒听众。要知道,十年间,老人已是三到琴台执棒。
“梅塔三弄”实际上也不算奇迹,有资深乐迷如数家珍般统计,世界十大交响乐团来过八个——伦敦、柏林、维也纳、德累斯顿、圣彼得堡、捷克、克利夫兰、布达佩斯……无论交响乐团、爱乐乐团、管弦乐团,哪一个都称全球顶流。
琴台大剧院这边,高台上一连串海报则是花团锦簇,排列19台节目。原来它比琴台音乐厅长了两岁,欣逢“十八芳华”,在“聚光成诗,知音和鸣”的主题下,《戏台》《莫里哀》《窝头会馆》《只此青绿》《长安的荔枝》《海上钢琴师》《永不消逝的电波》《夜幕下的哈尔滨》……不是话剧大戏,便是音乐舞蹈名作。稍前一点的5月1日,英文原版音乐剧《日落大道》先行启幕,天后级的莎拉·布莱曼领衔主演,11天连演14场欲罢不能。
风流云转,琴台大剧院和琴台音乐厅的高层次演出,年均超过两百场,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每每召唤知音相逢。没有演出的时候,“知音广场”弥漫高雅艺术氛围,开阔的空间格外祥和安宁,供市民和游客享受。一个年轻妈妈扶着女儿滑轮学步,一对父子羽毛球杀得酣畅起劲,几位大妈拖着行李箱不断换装摆拍,一群老者反复排练一个舞蹈造型,这可让一旁轮椅上的老奶奶眯着眼睛打盹了。还有草坪和亲水平台,咖啡座、钓鱼伞、野餐帐篷随处点缀,薄薄的阳光流淌休闲时光。
琴台的“知音”寓意太美好,以致琴台美术馆不得不赶来加盟。一座贝壳似的小山,与湖滨蜿蜒的岸线相融,构成一幅水墨丹青,呈现自身的艺术品性。正好,她呼应了对岸的梅子山,整体画面更为平衡有致,也拉长了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构造的天际轮廓。
琴台美术馆的屋顶,没有一片瓦,沿坡挂着层层梯田,狗尾巴草是乡间野外的那种,逗引牧童似的起劲招摇。果然,往梯田上爬的,孩子们最欢快,上上下下人影点点,如同五线谱跳动音符,又与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有了共情。
不仅如此,琴台大剧院、琴台美术馆之间,武汉戏曲艺术中心即将崛起,建设工地的围墙上,已经急不可待地展示本土京、汉、楚三大剧种的名家名剧。尽管这一处“戏码头”忘了用琴台命名吧,但她也集束在琴台文化地标的旗帜下,一同营造江城的“知音会客厅”。
艺术永远都是相通的,知音更遍及五洲四海,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琴台美术馆,就算古琴台滋养的三朵莲花吧,它们的根在泥土深处连成密密的网,仿佛《牡丹亭》低吟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自古以来,诸多决然行为,无不指向斩断情缘,如“管宁割席断交”,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似乎唯有“伯牙绝弦”铭记情缘。宫廷大夫与山林樵夫,天悬地隔却音律相通,再访故人已去,决然不复抚琴,何等一往情深。因之,《高山流水》成绝响,知音相遇成永恒,它奉献一个文化传奇,惠及全天下。
古琴台标领的月湖风景区,多少次游玩、观剧、听音乐,从没这么放眼送目,也从没这么驻足伫立,错过宏观的壮美,也失落微观的精致。包括入口横梁上的古老文字符号,包括路旁三组石屏上的楚乐、楚舞、楚辞雕刻,有多少人留意呢?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得多少回才能体认它的博大精深呢?
那就想象一下中秋之夜吧,一轮圆圆的大月亮,照彻弯弯的大月湖,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琴台美术馆,可不是“三影伴月”?她们仰慕古琴台,她们传承古琴台,一脉相依,共享知音,还有什么愿景比这更美好呢?如果月湖激动起来,变为一把月琴弹拨,那么闪动的浪花,无不是欢悦的音符,从千年走来,向万里走去……
【编辑:陈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