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购买特色文创“佛小伴”布偶的游客络绎不绝。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翁剑 摄
近年来,文创产业通过IP联名、文化符号带动消费者为“热爱”与“认同”买单,文旅产业已进入“文创+”时代。大同市平城区紧抓机遇,持续激活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打造丰富多元的文创产品与业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助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产品多元畅销:IP引领、非遗发力,市场表现亮眼
目前,平城区文创产品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该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出“佛小伴”玩偶、“字见大同”、华严寺鸱吻与“合掌露齿菩萨”、善化寺“四大天王”等一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同时敏锐捕捉市场热点,借势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带来的古建旅游热潮,迅速推出相关文创产品及打卡路线,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与此同时,非遗文创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魏唐陶艺、百工造办、大同铜器等非遗项目通过创意转化,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中,百工造办年销售额突破350万元、大同铜器销售额达300万元。这些产品不仅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也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供给,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业态融合创新:古城焕新、乡村振兴,空间持续拓展
文创产业的活力已从单一产品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载体,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格局。在大同古城内,“有禮”“大同印迹”“佑见善化”等27家充满平城韵味的文创店铺鳞次栉比。这些店铺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触摸、可带走”的城市名片,让古城真正“活”了起来。
这一创新浪潮也涌向了乡村。马家小村挖掘北魏鹿苑文化,成立文创公社,吸引人才与村民共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文创带动村民增收,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以开源一号文化创意园为代表的文创园区正在崛起。通过对老厂房进行改造,该园区集“五区两街一中心”于一体,融合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艺术展演等多种功能。这种将工业遗迹与现代文创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为文创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平台,也打造了新的城市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为推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动能培育集聚:校地合作、协会引领,保障产业发展后劲
为确保文创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平城区积极构建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与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设计团队合作开发了代王府等特色文创产品。在2025年春节前夕,该区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出丝巾、手提袋等30多款文创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平城区于2024年底推动成立非遗和文创产业协会,目前已吸纳57家会员单位。该协会的成立旨在凝聚非遗传承人、文创从业者和相关企业力量,未来将通过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共享、举办交流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加大文创开发力度,挖掘文化内涵,为产业的健康有序运行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翁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