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使你不曾到过庐山,但你也熟悉这句诗。
庐山人杰地灵,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的文人、高僧、隐士都在此留下过重要诗篇。进入近现代,庐山成为有名的“夏都”,是中国的政治风云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庐山恋》更是惊艳了国人,剧中爱情纠葛牵动人心,剧外取景地也随之名声大噪。
千年的山水文化,在庐山的云瀑飞雾中升腾流转,层层递进的中国思想,让庐山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地理坐标,而是成了中国文人的精神道场。
1979年夏天,江西九江籍的作家毕必成,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参加剧本修改期间,利用空闲时间,以家乡庐山为背景,创作了《庐山恋》。
《庐山恋》中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江西庐山,讲述了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女儿周筠与共产党将领之子耿桦的爱情故事,他们冲破了时代、命运的阻碍,终成眷属。
▌庐山自古便是中国名山,也是很多文艺青年向往的“诗与远方”。
电影开头,一组烟雾缭绕、峰峦叠嶂的庐山风光令人着迷。随着男女主恋爱故事的展开,庐山景区内花径、仙人洞、含鄱口、芦林湖、白鹿洞书院、望江亭等十二处重要景点也依次呈现在观众眼前。
庐山电影院,更是因放映《庐山恋》高达6300多场,而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江西九江籍的作家毕必成,以家乡庐山为背景创作了《庐山恋》。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庐山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因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匡庐奇秀甲天下”,自古便是中国名山,也是很多文艺青年向往的“诗与远方”。江西九江籍作家毕必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凭借着对庐山的熟悉和写作的热情,五天内就形成了《庐山恋》的剧本初稿。
电影里,庐山一步一景,处处是山峰、溪流、飞瀑谱出的悦耳乐章。我想,没有哪个人能拒绝在庐山谈一场浪漫的恋爱了吧。
▌电影里,庐山一步一景,浪漫至极。
走进庐山,群峰间壑谷条条,岩洞林立,奇形怪状的石头散布其间。山谷山涧孕育的溪流,汇成了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在庐山峰峦叠翠的山间,寻一处僻静的幽谷,此刻爱的心声被最大化。栖贤大峡谷之上的“江南第一古桥”的观音桥,就是《庐山恋》男女主互诉心声的地方。
浪漫的爱情,需要庐山静谧又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景做陪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浪漫诗人李白对庐山瀑布壮观场景的直观表达。庐山境内断崖峭壁极多,山水顺沟谷向下而流,遇到绝壁断崖,便形成瀑布。庐山内有22处瀑布,最著名的便是“三叠泉”。
▌三叠泉 ,“飘如雪、断如雾、缀如流、挂如帘”。
三叠泉,不是泉而是瀑,它被宋代一樵夫偶然发现后,便开始名声大噪,被冠以“庐山第一奇观”的美誉,是理学大师朱熹一生未见的遗憾。
溪流飞驰在海拔800—1000米之间错落的悬崖上,三级断崖峭壁高低落差达155米,第三级瀑布高差直接逼近90余米,是三叠泉中“最高、最宽、最壮观”的部分,人称“飘如雪、断如雾、缀如流、挂如帘”。不同季节雨水多寡不同,也会造就各有千秋的景象。
▌“天上云居,诗画西海”。
庐山山间流淌的溪流、瀑布遇低洼处则成湖,庐山境内14处大小湖潭,不仅各有千秋,还是秋日游客络绎不绝的拍照打卡地。
庐山东南部的含鄱口,以“势含鄱湖,气吞长江” 的磅礴气势闻名天下,有“庐山第一胜景”的美誉。它横亘于五老峰与九奇峰之间,海拔1286米,人们驻足于此,既能感受庐山雄奇险峻,又能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浩渺烟波的壮丽美景尽收眼底。
▌秋日的鸡爪槭树叶片色彩丰富多变,为秋日调出梦幻的色彩。
含鄱口内的含鄱亭与望鄱亭是观赏庐山美景的不二之选,俯瞰鄱阳湖秋日的湖光山色,体验一把李白笔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的壮阔。
与含鄱口临近的芦林湖,称得上是庐山“秋日浪漫”的鼻祖。在这里,大片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充分地呈现出橙黄渐染的色彩,鹅黄的法国梧桐大片的黄叶铺满了湖面与地面,让游客解锁了新的人生照片。
▌橙黄渐染的色彩,是庐山“秋日浪漫”的鼻祖。
花径公园里的鸡爪槭林也有别样的秋色,公园内一块巨石上刻着“花径”二字,源于白居易曾吟咏《大林寺桃花》的遗迹,秋日的鸡爪槭树叶片色彩丰富多变,紫红、金黄、鲜红像是大自然的调色板,为秋日调出梦幻的色彩。
不远处的庐山西海的易家河,秋日的蜜桔挂满枝头,橙黄色的暖色系是秋天庐山的温暖。这些蜜桔不仅好看,还常常被游客垂涎,听说它们纤维细腻,肉质饱满,呷一口能感受到恰到好处的酸甜。
这么一个野趣丛生的地方,早就是千百年前古人的“网红打卡地”了。
2000多年前,汉代司马迁在《史记》里首次提到“庐山”之名。关于它的起源,最初充满了神幻的色彩。据说,庐山之“庐”源于“神仙之庐”的传闻。相传殷周之际,有位名叫匡续的高人曾在庐山修道,后来羽化飞仙,只留下一间空空的房子在山上。世人敬仰他,于是将这座山命名为“庐山”。
▌庐山之“庐”源于“神仙之庐”的传闻。
文人墨客对拥有传奇色彩的庐山十分向往,历代隐居之士、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李明睿曾在《庐山续志序》说道,“晋代名山惟匡庐最著,以其有永、远、宗、雷及陶、谢诸公故也”。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隐退之风盛行,风光独绝的庐山自然成了避世隐居的首选。这其中,陶渊明称得上是“庐山隐士”的第一人。
▌陶渊明,称得上是“庐山隐士”的第一人。
当年,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之后,就一直隐居在庐山脚下。同他一同隐居的还有好友周续之和刘遗民,三人往来密切,史称“浔阳三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将自己的热情留给了庐山,庐山秀丽的自然景观,也回赠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仅隐居期间他就留下了125首诗20篇文章。据说,我们熟知的《桃花源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就是“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之后,庐山迎接着一批又一批隐士,成了他们对抗世俗的最后支撑。
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出任江州刺史时,还特意来庐山金轮峰下的玉帘泉附近营建屋舍,以此做为他生活、习字、养鹅的秘密基地。如今,他的屋舍被捐为寺庙,寺内依然保留的“鹅池”“墨池”是庐山珍藏的一份山居雅趣。
▌庐山迎接着一批又一批隐士,成了他们对抗世俗的最后支撑。
隐士之后,庐山又迎来了一位重要的人物——高僧慧远法师,正是他奠定了庐山作为宗教信仰中心的基础。
公元381年,原本计划南下罗浮山修行的慧远一行人,转而到了江西九江浔阳境内,在这里他看到“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穿崖,人兽两绝”,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修行佳境。
▌高僧慧远法师,奠定了庐山作为宗教信仰中心的基础。
他这一留便是十年,这期间,他主持建东林寺、开创了净土宗。一时间,兴起了东晋帝室、朝贵、名僧到庐山建筑佛寺的浪潮。
庐山著名的“三大名寺”和“五大丛林”便建造于这个时期。多样的信仰也开始在此生根发芽,庐山开始成了从道士炼丹的道教名山,逐渐成了以儒释道为主,众教融合的开放包容的地方。慧远法师带领僧众开展佛教修行之外,还不忘借景抒情,开展围绕庐山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他组织了三十余人的庞大队伍游山咏文,留下了庐山碑刻《游石门诗并序》。
▌多样的信仰也在庐山生根发芽,逐渐成了以儒释道为主,众教融合的开放包容的地方。
庐山开放包容的标签,引来了唐宋放荡不羁的文艺青年们,一时间“庐山”就是时下最流行的“此生必到”目的地。
终极玩家李白、白居易更把庐山当作自己家。李白一生去过五次庐山,赞叹庐山“予行天下,所游览山川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每次来,庐山的秀美总能激发他新鲜的想象力。白居易更夸张了,他在庐山香炉峰下盖了间“庐山草堂”,还把盖房记录写成了攻略“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
▌终极玩家李白把庐山当作自己家,赞叹庐山“予行天下,所游览山川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宋代的文人们沿着这本攻略,纷纷到打卡庐山,徜徉在庐山山水之间,吟唱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
如今,庐山遍布的石刻就出自当时有名的诗人,欧阳修、苏轼、陆游、颜真卿、米芾等人之手,而大部分碑刻则聚集在白鹿洞书院中。
▌宋代的文人徜徉在庐山山水之间,吟唱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
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从这里走出的进士多达100多位,状元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虽然白鹿书院在南唐时期早已名声大噪,其“庐山国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在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但是,经过朱熹的经营、王阳明等鸿儒国士的耕耘而名扬内外,成了古代文人心中的“最高学府”。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西政使被迫与英国领事订立了丧权辱国的《九江租地约》,九江庐山作为九江的一方宝地,早已吸引了外来者的青睐,英租界划定,庐山沦为殖民地。
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一名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李德立考察了庐山之后,决定开发这里为一个高端别墅区。于是,他与九江领事馆领事签订了《牯牛岭协议条款》,成为了庐山的“开发商”。为了营建出一个风景独好的新兴别墅区,李德立聘用了英国工程师甘约翰设计别墅,硬生生建起了一座新兴山城——牯岭。
▌一名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李德立,在庐山建立了一座新兴山城——牯岭。
随之,一场轰动的“庐山造城行动”拉开了帷幕。英、法、美等国家一拥而上,在庐山择地大兴土木,22个国家的人修建的六百多幢别墅如雨后春笋建起,庐山也从曾经的一个避世山林,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避暑胜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父亲是当时前来兴建别墅的外国人之一,而她的童年、少年在中国度过,庐山牯岭便是她童年记忆里的避暑度夏地方。“每年6月,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全家去牯岭的时候了”。也是在这里,赛珍珠完成了后来帮助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大地》。
▌英、法、美等国家一拥而上,在庐山择地大兴土木。
庐山如今能看到的别墅也并不都是外国人建的,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后,地理位置临近的庐山因宜人的气候条件,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来庐山建别墅的中国人开始络绎不绝,建造数量远超国外建筑,其中就包括近百座原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别墅,庐山的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别墅数量也由此达到了历史顶峰,庐山得以“万国建筑博物馆”之名。
据统计,1926年至1948年间,蒋介石上庐山18次,主持过11次重要会议。蒋氏夫妇对庐山十分喜爱,每年夏天蒋介石和一众国民党要员都要到庐山开会、办公、处理公务,接见外宾等,庐山因而被称为“夏都”,自此庐山开启了“政治名山”的序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童年、少年在中国度过,庐山牯岭便是她童年记忆里的避暑度夏地方。
1937年,民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建设“夏都”,其中以庐山图书馆、庐山传习学舍和庐山大礼堂尤为著名,被后世并称“三大公建”。最先建成的是庐山图书馆,其外观极具中式宫廷韵味,飞檐翘角琉璃瓦,细看却是西式的建筑结构,其门窗是典型的欧美别墅风格。在周边的西洋别墅中,既有中国特色,又不太突兀。
庐山图书馆经历过很多重大的历史性事件,七七事变爆发后,7月17日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再赴庐山,与蒋介石谈判以应对华北危机局势,谈判就在当时的庐山图书馆进行。也是这次会谈后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正式开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史称“庐山谈话”。
▌庐山图书馆、庐山传习学舍和庐山大礼堂,被后世并称“三大公建”。
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畔,有一栋别墅掩隐在大片绿荫深处。它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后来由主人赠送给了好友宋美龄。别墅是典型的英国券廓式风格,主楼两层,附楼一层,绿门、绿窗、绿栏、绿柱、绿廊,屋顶也一并漆成墨绿色,灰褐色石墙也因“爬墙虎”、美国凌霄爬满绿。
别墅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环境恬静秀美,蒋介石视之为风水宝地。宋美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将这幢别墅得名为“美庐”,1948年8月,蒋介石在院内巨石上题刻“美庐”二字后不就便下山回南京,从此告别了美庐,再未踏足庐山。
▌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畔,美庐别墅掩隐在大片绿荫深处。
美庐室内的会客厅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猫眼绿的地毯,墨绿的沙发,墙壁上挂着宋美龄不同时期的半身照片,以及蒋介石夫妇在“美庐”生活的部分照片。在别墅二层展厅,陈列着“国共合作 共同抗日”的老照片、影像资料,“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横幅赫然其上。
解放后别墅收归国有,毛主席于1959年、1961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期间,都曾下榻美庐。美庐,这个与世纪风云紧密联系的建筑,留下了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足迹,见证了近现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
▌美庐室内的会客厅装饰典雅、中西合璧。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小会议依然选址在庐山召开。三次重要的中央会议,地址就在曾经的庐山大礼堂。礼堂位于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畔、掷笔峰麓的火莲院,背倚青山,临水而建。整栋建筑呈“丁”字形,庄重典雅。解放后改为庐山人民剧院,现被称为庐山会议旧址。
第一次庐山会议的其中一个主题是读书,论读书庐山不仅有历史的渊源,还有凉爽、清净的自然环境。此外从实际出发,庐山地处武汉、杭州中间交通便利,山上1000多幢别墅也可以很好地解决与会代表的住宿问题。而1954年修建的芦林湖水库,还解决了最后一个难题:用水。所以会议闭幕后,毛主席就当即明确说“明年还要来”!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小会议依然选址在庐山召开。
如今,火莲院里仍保留着九届二中全的会原貌,甚至当年与会人员的名牌都还在原位。一楼展厅内的展板上,展示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图文资料。
许多人在“毛泽东在彭德怀信上的批示”和“毛泽东《我的一点意见》手迹”前阅看并拍照。纪录片《庐山烟云》将三次庐山会议剪辑汇编后在影视厅里循环放映,引前来瞻仰的人群驻足观看。
▌人们来到庐山,爱上庐山。
为什么是庐山?它可不止是放映《庐山恋》44年,创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光环。庐山,能演绎“我在庐山之巅等你,望着繁星点点的烟雨”的浪漫,但你真正走近它,它的内核是肆意洒脱的隐逸人生,一探究竟则是沉淀厚重的历史回音。千年以来,人们来到庐山,爱上庐山,不仅是因为它符合了中国人对山水人居的基因向往,更是因为它内核里传递出的“肆意洒脱”的人生信条。
编辑/cici
文/沐槿
图/视觉中国设计/Apri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