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素有“中国古铜都”、“现代铜基地”之称,源远流长的铜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义安区作为铜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持续加强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化文、旅、体、商交流合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10月31日晚,2025铜陵青铜文化节开幕式在凤凰山景区举行,礼乐声起,一群舞者,以庄严而古朴的舞步,重现着当年冶铜场景。台下,现代都市的游客与市民举着手机,记录着这跨越时空的一幕。历史与现实,似乎完成了一次奇妙的对接。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三千年青铜文明穿越时空,发出深沉而洪亮的回响。
古老的青铜文明如何跨越千年依然不朽?答案,藏在我们这片土地的城市肌理里。
历史上的青铜,是礼乐制度的载体,是国之大事的权柄象征。然而,对于铜陵而言,青铜是生产现实,是生存依托。这里,是中国最早的铜料产地之一,商周王朝的青铜光辉源头之一。或许正是这片土地上开采出的矿石,铜陵的青铜文化,少了几分庙堂的玄奥,多了几分泥土的厚重与炉火的灼热。
漫步城市街头,市民广场上,矗立着巨大的“青铜”雕塑;街头巷尾,青铜纹饰成为常见的装饰元素;学生课堂上,青铜历史是孩子们根深蒂固的文化。
这种文化转译,不在于对古代礼制的精确复刻,而在于将一种物质遗产转化为一种精神认同。当一位铜陵老人指着奔流的长江,对孙儿讲述铜都历史时;当市民向游客介绍本地的青铜工艺时,青铜便从遥远的历史符号,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家乡荣耀。这,正是青铜文化在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延续。
探寻“青铜之都”的工业灵魂
当您探访凤凰山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中国三千年青铜文明的“活化石”。

在那里,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静卧山间。清晰的竖井、斜井、平巷纵横交错,仿佛一座地下迷宫。井壁上还残留着古代矿工开采的痕迹。触摸着那些斑驳的岩壁,似乎能听到来自商周时期的凿石之声,感受到那份为了获取“青铜”这一战略资源所付出的艰辛与智慧。
在钟鸣镇长龙村有一处师姑墩遗址,遗址四周丘陵环绕,面积7500平方米左右。这是皖江南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铜冶铸遗址,首次明确证明了皖南铜矿的开发早在商代已经盛行,填补了皖江中下游无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的空白,首次确立了皖江沿岸和皖南地区较完整的夏商——春秋时期的年代框架。考古专家根据发现的铜矿料、燃料、铜渣、铜器,推断当时该区域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青铜冶铸工艺,它将铜陵地区先人铜采冶铸历史提早百年,可追溯至商代初期甚至更早。
这里没有精美的礼器,只有最原始的矿洞和沉重的石锤。它的价值不在于出土了像司母戊鼎那样精美的礼器,而在于它提供了铸造这些礼器所必需的、最原始的铜料。
从古矿遗址到城市名片
辉煌的历史与蓬勃的现在,共同将一道严峻的考题摆在面前:如何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迹?

除了已建成遗址博物馆的金牛洞,义安区还有万迎山、木鱼山等众多遗址点。它们大多深埋地下或散落在荒野,保护工作面临着资金、技术和城市发展的多重压力。工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自然的风化侵蚀,都在持续地威胁着这些脆弱的遗迹。
当地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智慧。对金牛洞遗址,采取了建设保护棚、进行加固和展示性修复的方式。对于其他暂不具备全面开发条件的遗址,则首先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识,进行严格的监控,防止建设性破坏。
除此之外还启动了“江南铜谷”旅游风景道建设项目,打造以铜文化体验为核心特色的旅游风景道。在景区开发一系列与文物及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和研学项目,同时打造更多互动体验区,丰富游客体验,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从古矿遗址到城市名片,是无数人在后面默默守护,它从来不是为了将历史封存在真空里,而是为了让它能安全地、可持续地向下一个三千年传递薪火。
青铜不语,但文明的回声从未停止。在每一次敲击编钟的尝试中,在每一次解读铭文的努力中,在每一次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古老的青铜都在以新的方式言说。而我们,既是这言说的听众,也是这言说的延续。(金唐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