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日,在北海菊韵里落下浓重的一笔。
阐福寺的幽静、万佛楼的庄严,此刻都被600余种菊花重新装点。4万余盆各色秋菊,从“金背大红”的华贵到“墨菊”的深邃,构筑起一个覆盖全品类的展示矩阵——2025年北京菊花文化节暨京津冀豫菊花联展,正以花为笔,为这座皇家园林添上一抹内敛而深沉的东方意蕴。
一株两米高的丈菊,俨然成了花中的谦谦君子,引得游人纷纷驻足。“很多人在古画中看到丈菊,总觉得比人还高太过夸张。”北海公园第五代菊艺传承人刘宁介绍,“其实这是历经10个月左右精心培育的成果——1月扦插,10月绽放,每个花苞都承载着时光的重量。”
孩子们踮脚仰望这秋日奇迹,眼眸里映出的不仅是花姿,更是一段被重新唤醒的文化记忆。
这不只是赏花,分明是今人与千年文脉的温柔重逢。
遥想东晋的某个秋日,陶渊明拂去衣上尘嚣,在竹篱边采撷的何止是菊花?自此,这凌霜绽放的花,便成了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徽章。
元稹在长安客舍的夜雨里写下“不是花中偏爱菊”,赞的是它独对西风的傲骨。李清照在青州庭院望着满地堆积的黄花,叹的却是“有暗香盈袖”的缠绵。郑板桥笔下的墨菊总是虬枝劲节,仿佛每一瓣都在宣纸上铮铮作响。
那个梦,如今在北海公园继续生长:绿菊如碧玉凝霜,悬崖菊似流泉飞瀑,“汴梁绿翠”更是将中原古韵凝结在每一片花瓣里。
千百年来,菊花始终以孤傲的姿态,守护着中国士大夫的品格底线——不趋炎、不媚俗、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寒。可西风东渐之际,这朵君子之花竟被蒙上异域的哀纱。
当白色、黄色的菊出现在某些肃穆场合,许多人渐渐忘了,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它本是重阳簪发的吉祥之物,是药屉里清肝明目的良方,是苏东坡诗中“菊残犹有傲霜枝”的生命礼赞。
而今,这傲骨柔肠正在菊展文创展区获得新的生命:菊花茶清香袅袅,菊花酒醇厚甘冽,以“可带走的菊花文化”为理念,让千年雅韵融入现代生活。
我看到花丛前有位银发老人,指着“帅旗”菊对孙儿说:“咱们老北京院里,霜越重,菊越香。”这话语与北海公园里盛开的期颐系列菊花新品种遥相呼应。期颐瑶光如朝霞初染,期颐霓裳似月光织就,既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创新精神的绽放。
某个瞬间,秋风掠过京津冀豫四地联展的花海,千万朵菊同时摇曳,仿佛无数先贤在时光深处颔首——菊魂从未远去,它正在这个时代被重新唤醒。
斜阳西沉时,我注意到园丁正在修剪残枝。剪刀起落间,他将饱满的菊籽小心收进布袋。这个动作让我恍然:文化不正是这样代代相传的种子吗?正如北海公园里那些传承五代的养菊技艺,纵然偶被尘埃覆盖,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终会破土重生。
暮色中的菊花文化节,各色菊花依然挺立着清癯的身姿。它们用绽放诉说着,真正的文化符号从不该被单一解读。
这穿越千年的东篱之魂,在联展的每一朵花中都是文化的表达,既是隐士的孤傲,也是生命的欢腾;既是诗笺上的墨痕,更是寻常百姓窗台上的秋光。
当我们在古今中外的意象丛林中从容行走,当传统技艺与当代创新在花海中相遇,文化之树方能扎根沃土,次第开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繁花——既守望千年风骨,亦融汇四海气韵,让东篱之魂在每片花瓣上熠熠生辉。(杜文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