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应县,多少有点来见网友的心情,在照片上看了它干百遍,知道它身高67.31米,体重7400吨,是世界最古老最高的木塔。
可真站在它脚下,第一感觉就是实物比图片震撼一万倍。
那种压迫感,不是来自高度,而是来自它全身那种“我就站这儿,爱谁谁”的淡定。[得意]
但凡去山西看古建的人,几乎都绕不开它,那年我是从大同浑源县坐班车去的,当然你也可以高铁到应县西站,出站5块钱直通大巴车就能到木塔。
01 中国最硬核的木塔
应县在辽代称为“应州”,属于燕云十六州之一,作为辽朝西南的重要军事重镇。
67米高的木塔立在平川上,放现在都是方圆几十里的地标,别说在冷兵器时代了。
所以契丹人建了它,初衷或许为了显摆,也或许是为了看住这片土地,结果王朝们像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它却成了唯一的钉子户。
佛宫寺释迦塔是大名,自辽清宁二年(1056年)修建以来已经度过了969个年头,1933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人赴山西考察古建筑,首次发现并测绘了它。
当时梁思成仅凭一张模糊照片就推测这是辽代的东西。
后来他带着团队过来测绘制图,并发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自此让释迦塔名震天下。
释迦塔高六十七米,底部直径三十米,浑身上下七千四百吨的分量。
全仗着华北落叶松撑着筋骨,榆木做了关节榫卯,前者木质坚硬,后者有韧性好,主打一个因“材”施教。
至于这么多的木头从哪里来?那就不得不提当地的一句老话了,叫“砍尽黄花梁,建起应州塔”。
据史料记载,黄花梁位于山西省怀仁、应县、山阴三县之间,现在是平平无奇,但当时却是一片原始森林,《水经注》里写它“层松饰岩,列柏绮望”,到了辽代造木塔的时候,这片林子还能源源不断出料。
应县木塔分为三个部分:地基、塔身、塔刹。
底层地基夯的方方正正,再往上层层叠叠收成八边形的塔身,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
塔刹是铸铁锻打的莲花座叠着覆钵,再串上十二道相轮,顶头立个仰月托住宝珠。
整根足有三层楼高,各部件之间与塔心柱相连,并通过八根铁链勾住屋脊,列位,介就是土法避雷针啊。[偷笑]
塔身上挂满了匾,像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把勋章全都挂在了胸前。
年代最早的有金代昭信校尉王瓛的“释迦塔”,排面最高的是明成祖朱棣的“峻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的“天下奇观”。
此外还有历代的父母官,我想他们当年提字的时候,大概也和我一样。
在某个下午被这座塔彻底镇住,觉得自己那点功名烦恼,在它面前连个榫卯都算不上。
对了说到榫卯,这里还被称为“斗拱博物馆”。
五十四种斗拱玩出四百八十组花样,每朵都像能工巧匠搭的积木,看着雕花描金挺秀气,其实是硬扛七八次地震的黑科技。
不过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瓦解。
自1980年代起,二层西南侧的柱子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倾斜,到2020年柱头偏移已超过57厘米(每根木柱高度在2.8米左右,相当于整根柱子倾斜了五分之一)。
作为辽代古建筑,同期还有几个出名的楼阁。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4年)算是前辈,比应县木塔早建了整整六十年。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后边跟着的义县奉国寺大殿(辽开泰九年,1020年) 和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重熙七年,1038年),也都是如今中国古建圈的天花板,扛把子了。
义县奉国寺大殿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宋人那边也没闲着,比如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北宋熙宁六年,1073 年) ,这些房子就像古建字典,翻开哪页都写着“营造法式”四个大字。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
02 天花板里的天花板
应县有三宝,除了木塔,还有两样都藏在净土寺里。
从应县木塔所在的佛宫寺东门出来,步行几百多米即可到达,寺庙不大,门票15元/人,可现场购票。
净土寺与木塔隔街相望,却晚生了几十年。
金天会二年(1124年)立寺的时候,辽国故地早换作女真人的江山,不过佛堂仍要造的,在辽式大气风格里了多几分精细。
净土寺与木塔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他们刚测绘完木塔,听说当地还有一座“净土寺”。
秉承来都来了的原则,于是转头就钻进了杂草丛生的净土寺,推开褪色的大门,抬头那刻就挪不动脚了...........
01 屋顶的艺术品
先科普一下啥叫大木作和小木作。
其实说白了,大木作就是房子的骨架,它管的是房子站得稳不稳、会不会塌、能用多久、像柱子、房梁、枋木、斗拱这些,都是大木作。
小木作呢,就是房子的脸面和里子,负责好看不好看,住着舒不舒服。
讲究美观实用,比如门窗、天花板/藻井、栏杆、佛龛、桌椅板凳这些,都是小木作。
金代创建的大雄宝殿就是大木作,单檐歇山顶,三间宽三间深。
虽然明清两代均有修缮,但舒朗的斗拱,简洁的梁架,一看还是金代的风格。
不过真正让净土寺值钱的,是殿里头那些金代小木作—头顶上那些天花藻井,还有悬在半空、精巧得像模型一样的天宫楼阁。
那是个倒扣的斗形天花,木梁交错分作九宫格。
中间的藻井最大,传说上面那两条金色的浮雕双龙会在深夜飞舞,光照大殿。
每个藻井中心有一红色圆星,旁边用上万块小木条搭成“天宫楼阁”。
金粉银线勾得眼花缭乱,四角平座上装着护栏,东南西北各劈开八扇门。
仔细看能发现 墙壁高处也藏着楼阁,木壁板上画满菩萨像,跟藻井配成对。
所有小木作都照着宋朝《营造法式》的方子来,门框星檐都透着老祖宗的高级审美。
02 最特别的门神
1934年盛夏,梁思成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激动地写:
“应县三宝,佛宫寺塔(应县木塔)第一,净土寺大雄宝殿的藻井第二,还有第三宝,你们猜是什么?是净土寺山门的一对石狮子…….......”
这位学贯中西的建筑学家可能从没见过这么不羁的造型,面部酷似猿人。
毛发没有雕成中原常见的螺髻,而是像被人用篦子梳过似的,而且披头散发,齐刷刷的耷拉在脊背后头,可能是契丹那边传过来的审美。
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们哥俩儿被人框框一通砸,面部被捣毁,并被埋入土中。
再当地人将其挖出,存放于净土寺内,不过已经是风化严重,裂痕爬满身,完全看不出梁先生所说的造型独特雕工精美的样子了。
————————
看罢三宝,该填填肚子了,应县的美食,和它的古建一样,带着一股子不加修饰的真诚和江湖气。
赵大蒸羊肉
应县木塔边上这家赵大蒸羊肉算是地标店了,饭点挤满了看完木塔的游客。
招牌菜是蒸羊肉,切小块炖的烂糊通透,夹起肉得撇开油花,肥是肥了一点,但吃着是真滑嫩。
红油羊杂意外好吃,肠子、肚子、肺头切得阔气。
配上红油辣得痛快,牛拐筋人手一根,筋肉撕咬带着嚼劲,蒜醋是绝配,吊出蹄筋鲜香。
点了碟凉拌黄花菜,这玩意在大同是特产,酸汁搭着吃挺醒胃。[呲牙]
主食建议尝黄糕,拳头大的黄疙瘩粘糯粘糯的,掰碎了蘸羊汤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李献熏肉
应县的熏肉也是一绝,这家是司机推荐的,说他常去买下酒菜的地方。
猪心,猪肝,猪头肉,猪耳朵,猪蹄、猪肘,熏鸡等等,老汤卤的暗红油亮看着就有食欲,吃起来又有烟熏的感觉。
旁边就是贾二麻叶,麻叶不算是应县特有美食,之前我在大同就吃过。
类似炸红糖麻花,松软微甜,刚炸的得趁热吃,要是冷了就腻了,路过可以少买点尝个味道。
应县大富羊肉馆
居民楼底下的小店,环境朴素招牌倒是显眼,沿旁边步行街一直走到底就是木塔,店里品种不多,主要就是做羊肉,我们点了熬羊肉和羊棒骨。
羊棒骨就是卤羊肉的味道,这个味儿在别处也能吃着,不算稀奇,熬羊肉比较有特色,焖的入味软烂,肉汤鲜得很。
本来单吃莜面,有点不习惯,但舀上那肉汤一浇,味儿就对了,店里还有些凉菜、大烩菜和凉粉,味道也蛮可以的。
顺丰削面快餐厅
这是应县朋友带我去的街边面馆餐厅,主营刀削面和一些家常炒菜 ,整体价格都不高,属于是当地人的日常美食了。
点完传统猪肉面,手工面条筷口感和我在大同吃的差不多。
猪肉丁给的大块,先喝两口清汤,再加勺柜台上的辣子泼醋,扒拉的很过瘾,七块钱小碗的份量,放在南京少说得卖你十五。
他家的虎皮鸡爪我们都很喜欢,红油浮在表皮。
虎皮纹路吸饱料汁,筋膜颤巍巍挂在骨头上,入口微辣,软烂脱骨,三块钱一个性价比无敌。
西关老人凉粉
外地客都挤在木塔门口网红店,这家铺子坐的大多数是本地人。
看他们点菜熟门熟路,我站那儿有点懵,照着要了份凉粉高配,十块钱,满满一碗。
还能选二合一就是凉粉加面皮,高配就是再加个鸡蛋和豆腐干,凉粉是擦碎的,口感相当神奇。
有点像冰粉,比我在浑源吃的还要更软滑,混着醋香辣子香末子,当地人捧碗往嘴里倒,筷子就只是辅佐,难怪叫喝凉粉。
————————
来这里之前,我查过资料,知道应县在雁门关外,是燕云十六州之一,是古时候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线。
但真正到了这儿,你很难把眼前的平和,跟历史上那些金戈铁马的想象联系起来。
这里的街道不宽, 人和车都慢悠悠的,好像什么都急不来,木塔自然是这里绝对的王者。
但活在它阴影下的人们也值得被关注,木塔看着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早就成了一个沉默的邻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