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全市谋划建设文旅文创项目103个,总投资200亿元,恩州驿古街、怀府恐龙园、大沙河太行盆景园等建成投用,成为网红新地标;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388个,其中25个荣获全国最美文化空间奖项,全市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居全省前列;新增AAA级以上旅游景区18家,打造了“云台明月焰”“今夜·东沟”等实景演艺,景区焕新品质升级……“十四五”期间,焦作文旅融合发展硕果累累,我市获评“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修武县跻身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这是记者从11月5日上午召开的焦作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上获悉的。
持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周窑图书馆、栗井美术馆等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388个,其中25个荣获全国最美文化空间奖项,全市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居全省前列。依托“焦作百姓文化超市”推出文化配送活动5185场次,开展直播1254场,开设精品课程344节、培训学员5450人次,推出“艺起来市民夜校”。年均组织开展“群众合唱大赛”“广场舞展演”“四季村晚”“书香焦作”等文化惠民活动近2万场,孟州市莫沟村和高新区苏家作“村晚”作为全国示范点进行展示推广。艺术创作成果丰硕:话剧剧本《矿工柳大富》荣获第35届田汉戏剧奖;现代怀梆剧《杨介人》获得河南文华大奖等多项奖项,并登上清华大学舞台;广场舞《架·式》、豫剧《哑女告状》等多个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坚持保护第一,全面筑牢历史文脉根基,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出台《焦作市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和文件,太行陉沁阳段成功入选万里茶道联合申遗重要遗产点。稳步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600余处。马村大陆村考古成果丰硕,将我市文明史实证提前近2000年。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加强,组建太极拳实验室,颁布实施《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建成非遗传习基地15个,新增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名,年均开展非遗展示活动460场次。着力打造100家非遗老字号美食门店,精心绘制《焦作美食地图》,广泛开展非遗展演活动,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坚持“项目为王”,“十四五”期间,全市谋划建设文旅文创项目103个,总投资200亿元。恩州驿古街、大沙河太行盆景园、李商隐纪念馆、怀府恐龙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百年矿业遗址公园、太极·蜜雪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出台《焦作市旅游“串珠成链”专项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焦作市现代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通过“亮珠、串珠、强链”,推动多业联动,做强山水观光休闲、太极拳文化、乡村旅游3条优势产业链,培育康养旅居、文商体旅等6条潜力产业链。截至2025年三季度,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经营主体增加到1.36万户。
围绕“文旅+”“+文旅”,推动业态融合、场景创新,持续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景区焕新方面,新增AAA级以上旅游景区18家,打造了“云台明月焰”“今夜·东沟”等实景演艺,重点景区品质和吸引力显著提升。休闲旅游方面,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城市休闲新地标不断涌现。乡村旅游方面,修武县、沁阳市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先行先试,大南坡村荣获文旅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全市累计打造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33个、创新推动28个村落景区化提升,5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精品民宿140余家,其中国家甲级2家、省五星级5家,“北方民宿之都”品牌日益响亮。康养旅游方面,建成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2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12个,“太极+康养”获评国家老年旅游典型案例。工业旅游方面,培育蜜雪集团·大咖国际茶饮梦工厂、龙佰集团·钛美生活空间等工业旅游点位。研学旅游方面,培育市级研学基地26家,4条线路入选省级特色研学线路。
坚持政策引领与活动造势双轮驱动,连续三年出台《焦作市旅游市场营销奖励办法》,2023年至2025年10月,全市接待游客2.23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92.55亿元。2023年至2024年均分别增长9.56%、6.89%。坚持“一节点一方案、一方案一主题”,贯穿全年,开展内容丰富的促消费活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服务生态,历次假日接待人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强化品牌营销,累计获央视报道178次,多个话题登上全国热搜。今年端午假期期间,《焦点访谈》对焦作进行专题报道,“太极故里 山水焦作”文旅品牌更加出众响亮。
(记者杨景鹏)
本文来自【焦作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