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东
儿子在长春“一汽”上班,我和老伴就借光乘他的车来到了长春。
想借儿子的光,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乘儿子的车往返,就不用再花差旅费了;二是可以借光住儿子的寝室,可以节省不少的食宿费用。
再者,儿子周日休息,他还可以开车带我们去那些不通公交的偏远的景区。
儿子介绍,在长春的高新北区,有一处占地近12平方公里的国家4A级景区“北湖湿地公园”。于是我们来到这里的第2天,第一个去的景点便是这个公园。公园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东北生态湿地公园”。顾名思义,这里以湿地生态和自然景观为特色。据资料介绍,这里的湿地率64.4%,水域面积4.6平方公里。园内乔木186种7万株、灌木144种1.5万株;水域面积更是多达4.6平方公里。
我们是中秋佳节后来到这里的,虽然水塘边的荷花已经被寒冷的秋风吹得荷叶凋零破败不堪,但看那偌大的菏叶,不难想象夏季时荷花满湖、绿叶遍佈水面的旺盛的景色。
这里的湖面和沼泽地遍布整个公园,涵盖永久性河流、淡水湖等多种湿地类型。其主要景点有:北城艺风、柳堤·枫岛·桦塘、花影浮碧、水上邻里、湖漾春晓、北湖天地、芦荡飞雪、民族家园、涓流云影和长岛碧波等水域景区。还有配套的游船码头、玻璃廊桥及江南园林景观。
如果让我通俗地描绘这里的景色,就是这里的水面辽阔、林木多、
芦苇荡多、还有来这里观光的游人多……
这里的水域不仅是风景的容器,更是无数生灵的家园。水中的鱼儿穿梭于水草之间,像是一群灵动的音符。我惊喜的看到有几只野鸭在水面缓缓游动,大鸭子在前面带路,小鸭子紧随其后,像小朋友跟随妈妈上学。我还看到湖岸周边有许多芦苇荡,虽然芦苇、菖蒲已经被秋风吹得枯枝败叶,但是看见他们那些高大的身影,就会想象得出它们在春夏之际那生长旺盛的矫健身姿。
我之所以形容这里的芦苇荡多,就是因为在这漫长的湖边到处都有漂亮的芦苇丛。这里的芦苇长得高大茂盛,特别是那柔美的芦草,在秋风的吹拂下摆动她那柔软的身姿,仿佛在轻歌曼舞。再看那芦草顶端丰满的芦花,她们晃动着身影与湖水荡漾配合,犹如“棉絮飘荡”,开的粗壮挺拔茂盛。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动植物与自然的呼吸节奏。眼前是无边的绿意与澄澈的湖光交织成的画面,让游客在岸边观赏回味,久久不愿离去。
大自然仿佛是一位绘画大师,它并非精雕细刻,只是随心所欲地挥毫泼墨,就将这里的山水描绘的五彩缤纷。而眼前的这片湿地,似乎就是大师的调色盘,只见它轻轻的搅动湖水,再将调色盘中的色彩涂料向山上一泼,就将山林原有的绿色转瞬之间,幻化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彩缤纷。
如今,无情的秋风已经吹落了许多树叶,吹走了秋的笑脸,吹得各种树的叶子色彩斑斓。枫林的叶子由绿转黄,又被寒冷的秋风吹的满脸通红,再染成火苗般的红色;芦苇被秋风吹得金黄,宛如皇帝的新装。绘画大师似乎运用泼墨的手法,将大自然绘就了一副巨大的画幅,使得长岛碧波与北湖天地的湖光山色交融在一起……
傍晚时分,夕阳又把湖面染成橙红色,倒映着归鸟的身影……仿佛给人带来那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感。此时北湖湿地已经宛如一幅巨大的油画,它展现出北方秋季独有的层林尽染的景观,越发显得绚烂美丽。
我和老伴骑着自行车环湖景观带悠然自在的骑行,在逃离城市喧嚣的同时,赶赴了一场与大自然秋韵的约会。在北湖的湿地公园,我们仿佛走进了那处写满诗意的“桃花源”,尽情地享受着世外桃源的悠闲。恰巧又有儿子为我们拍照留念,他拍下的每一幅照片、每一段视频,都记录下来了我们此时愉悦的心情……
作者简介:李晓东 1978届辽大铁岭分校中文系毕业。曾任开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长及市文联主席。为辽宁省散文协会、铁岭市作协会员。业余写作并在《中国文化报》,《中国体育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农民合作社》、《中国教育学刊》、《当代教育》、《天津老干部》、《天津教育报》、《南京日报》、《黑龙江退休生活》、《辽海散文》、《辽宁老同志之友》、《辽宁共产党员》、《辽宁老年报》及《辽宁职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散文、杂文随笔300余篇。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