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罗棋布的小煤窑群——蘑菇窑乡-青山深处藏百宝(1)
张 贵
地处大青山区的蘑菇窑乡,群山连绵,奇峰耸立,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从明末清初挖掘的小煤窑到解放后开采的银锌、黄金、石棉、铁矿及已查明的云母、铜矿等,品位高,储量多,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蘑菇窑乡境内从抢盘河东岸的三合玉起,自东向西形成一个长15公里、宽5公里的煤炭矿层,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先后开掘了红梅结、大庙沟、东柜、西柜、大海流、小海流、扁旦石沟、黄石涯、八十亩地(潘家沟)、南营子(煤窑沟)、鹅热儿等10余处小煤窑群。
每处劈斜井式窑口10余个,最多者有30多个窑口。这些煤矿的煤层结构为南北走向,煤脉以岩石相夹,时宽时窄,最宽处达1米左右,窄小处不足 20公分。
煤层覆盖为岩石和黄土两种,岩石盖层较浅,通常为5—7米,黄土盖层较厚,一般在10—15米。煤质上层为瘦煤(俗称“苯煤”),色泽灰暗,发热量小;下层为精煤(俗称肥煤),色泽亮黑,燃烧时间长,发热量大。煤层越深其质量越佳。
采煤方式沿袭原始落后的斜井人工担运。开凿的斜井与地面成40°角,高为1.2米。浅井长达10多米,深井达20余米,井简踏面筑成阶梯,担运时工人需将腰背曲成弓状,用1米长的扁担,运时一筐置胸前,一筐置腚部,同时嘴内还需衔着油灯照明,喘着粗气猫腰艰难行进。
他们满身淌汗,通体油黑,形似黑色人种,所以人们把挖煤工人称之为“窑黑子”。
这种落后而劳苦的原始采煤法,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经济收入少,一般人都不愿干这种艰辛的劳动,只有那些家境贫寒、生活窘迫的人才不得不钻窑入窟,挣钱养家糊口,维持生活。
蘑菇窑乡的小煤窑曾是大青山北部“后山”地区唯一的民用烧煤和烧制砖瓦的供应之地,其销路除武川县境内,还远达四子王旗、达茂旗等地。当时人们以畜力驮运和车辆拉载。
一到秋冬之际,沿路车辆不断,驼队相接,在煤窑附近的村子,都有车马大店,旅店业十分兴旺,南旅北客,络绎不绝。
煤窑所在地设有伙房(工人食堂)、宿舍(大的窑场还设有赌场、妓院)供采煤工人食宿生活。此外还有商贩出售烟酒、小吃、鸦片、毒品,以满足“窑黑子”及运煤者的消费。
采煤工人在恶劣环境下,钻入地层从事艰辛的劳动,没有任何劳动保护和待遇。井内通风条件极差,常常出现“闷气”(即瓦斯),稍有不慎,工人们便会发生“中毒”窒息的危险。
窑内崩塌(冒顶)是威胁工人生命的最大危险,尽管各窑场有专职负责的“棚匠”(用木棍及灌木稍林在井下坑道搭架,防止矿顶崩塌),但时有事故发生。
井下工人把生命置之度外,称其劳动是“四块石头夹块肉,生死福患保不住”。他们用生命所挣的钱,大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用于吃喝花销从不吝啬,民间有“窑黑子米面山汉的油,吃喝糟踏不值喽”之说。
从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到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百余年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与破坏。而地处塞外北国的大青山地段的煤炭工业更是奄奄一息,其经营方式为私人合伙经营,共同劳动,赢利分成。
这些小煤窑的生产也是时采时停,有时发生伤亡事故,也只是自行解决,常常导致破产停采,弃矿关闭。
再者,小煤窑的采煤属于自由乱采,处于无政府管理状态。由于采掘工具落后,方法原始,只能随处挖掘一些易采之矿,随采随弃,矿源被严重破坏,埋藏在深下层的优质煤层一直未能得到开采,浪费也极为严重。
因缺乏科学管理指导,随意开凿窑口,地表也受到一定破坏,到解放前夕,这些小煤窑绝大部分停采关闭。其中一些洞口由于风化破坏,常有牲畜失蹄陷入,造成伤亡。
在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当地的一些山民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自行组织开办小煤窑。
在大海流、小海流、红梅结、黄石涯、扁担石沟、前营了(煤窑沟)等处进行了小规模开采。
每处十人、八人,边采边拉运,除满足自己烧用外,还有少量出卖。等开春农忙时,封窑停采。
1958年开始了“大跃进”,掀起了“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热潮,武川县成立了工业办公室,向农村招收工人,决定由国营经营开采煤窑,选定在东柜、大海流、扁担石沟三处合成一个采矿区,并大兴建筑,新建了办公室、宿舍、食堂等。
由工业办公室委派专职干部担任矿区和采点领导,西柜为矿区总部,工人达120余名,均系新招来的青壮劳力。
这次开采运用改造旧矿和新掘竖井的“双管齐下”法,把原来的旧矿斜井人工担运,改造成竖井平巷作业法:
先挖凿竖井待见煤层后再从竖井四周向不同方位掘成平巷,采煤工人将煤从平巷内用铁筐拖运到竖井下,改用辘轳把煤从竖井下提升上来。
这样比昔日人工从斜井担运革新了一步,有效地减轻了井下工人的劳动强度,并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过去每人每天担运数百斤,一跃提高到人均产煤千余斤。
井下生产环境随之也有了改善,平巷较前宽畅,工人基本能直立行走,整个坑道用木头和灌木荆条搭架支撑,加固坑道,防止崩塌,增强了井下的安全系数。
地面由人工摇动风机,保障井下通风,排除了窒息的“闷气”。把昔日口衔油灯照明,改换了点燃乙炔(电石)照明,亮度大,光线强,整个井下光亮透明。
井下排水实现了机械化,运用柴油机带动水泵可把地下水及时排出井外,把积水浸泡的优质煤层采掘出来,扩大了采掘范围,可向深层挖掘。
工人劳保待遇较好,身穿劳保布工作服,头戴柳条编制的安全帽。井下采煤工另发高简水靴及布制的手套和毛巾,并另加营养补助,每月按时发放工资。
工人们情绪稳定,工作积极,经济效益可观,为国家创造了收入。整个矿区生产景气进入了繁盛时期。
西柜煤矿国营采煤坚持4年后,由于管理不够健全,生产设备陈旧老化,经济效益渐衰,支出费用逐年加大,亏损严重,工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于1962年夏,随着工业下马,精简压缩机构,县工业局决定闭矿停采,工人精简,返乡务农。
随后矿区建筑拆迁,设备运走,工作人员调回,繁盛一时的西柜煤矿又变得冷落萧条。
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得到充分利用,煤炭价值不断上升,民用烧煤的需求量日趋加大,蘑菇窑乡的小煤窑群由当地和附近的农民自行组织,进行小型开采(南营子煤窑于1994年由外地来人承包开采),有的新凿窑口,有的重整旧址,各处均采到数吨。除满足自家烧用后,还有余额出售。
经采访当今采煤者相告,各处小煤窑地下储煤还很多,大部分是深层优质煤。由于窑内有地下水淹没,没有现代化的提水设施,只好任躺在水中。
百余年来,青山北麓的小煤窑历尽沧桑,几度盛衰,被誉为“乌金”的地下宝藏,曾一度造福人类,有过辉煌。然而,由于环境制约,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开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