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大荔这片土地,从古至今,故事从未枯竭。
十多年前,我以陕西食品审核组长的身份屡次踏上这片热土。当地人总爱念叨黄花菜的典故、带把肘子的由来、枣泥蛋糕的传承,掰着指头数老孙家炒瓜子的往事;也会拉着我讲黄河古渡的遗风,指给我看百年村落里青砖汉瓦的沧桑。后来,我亲眼见着新时代的画卷在这儿铺展:大棚如海漫过田畴,瓜果香飘出十里八乡;城市楼宇拔地而起,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还记得一次审核后去澄城,沿途满是鳞次栉比的汽车与大型机械门市,当时还自我解嘲:谁让咱离西安近,大抵本就不需要这些吧。直到多年后,因陕西农村报组织的“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暨文艺名家走进大荔采风”活动,我才得以重返故地,再听这片热土续写新章。
10月10日下午2点前,我准时报到。顾不上吃口饭,先拨通了大荔老友张收仓的电话,打听大荔宾馆的重建与门前街道的拓改。走进宾馆,最打眼的是那面透亮如洗的落地窗——陕西农村报的座谈会选在这儿,再合适不过。窗外,秋雨薄雾轻笼关中平原,隐约的田畴与村落,像一幅正慢慢晕染的水墨长卷。接下来两日,我们追着雨迹、伴着秋光,走过畅家村的街巷、湿地的苇荡、古仓的砖隙,在万亩枣园的甜香里、鸵鸟园的开阔天地间,解读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命密码,聆听着故事里的故事。
启动仪式与座谈会的余热还在心头萦绕,翌日采风的脚步已踏进东城街道畅家村。雨后的村道净得没有一丝尘土,青石板路旁,挂着水珠的月季与白墙黛瓦的民居相映成趣。推开乡村振兴馆的玻璃门,一股带着岁月温度的气息扑面而来:老式木犁静静倚在墙角,黑白照片里的土坯房与眼前的二层小楼形成鲜明对比,数字化屏幕上,村集体经济从几万元到百万元的跨越曲线,正无声地跃动着。“从种瓜果到办厂子,我们走了十年。”村党总支部书记马红丽的声音里满是自豪。走进豆腐厂体验区,她指着展柜里的模具笑:“这老物件现在成宝了,游客都爱体验古法磨豆。”我笑着接话,给同行的老师和文友演示了过浆技术的全过程。
转到隔壁的豆制品加工厂,隔着洁净的玻璃隔断,现代化车间一览无余:自动化生产线精准分装着豆腐块,真空包装机发出规律的嗡鸣。泽瑞豆业的负责人递来刚出锅的热豆腐,入口绵软即化,黄豆的本香在舌尖漫开:“我们留住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靠现代技术突破了保鲜瓶颈,去年净利润破百万了。”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一块豆腐串起古今,一种味道联结城乡”——这正是畅家村“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模式的鲜活注脚。
离开畅家村时,雨势稍歇。驱车前往朝邑国家湿地公园,车过洛河大桥的瞬间,视野突然开阔:万亩水面像碎镜铺在大地,芦花随风摇曳,白鹭贴着映着霞光的水面掠过,翅影轻晃。谁能想到,这片灵秀之地,竟是从昔日的盐碱滩变来的?同行的文联工作人员捧着《朝邑县志》念:“东有碱滩,西有盐池洼,皆不可耕”——唐代姜师度引洛水灌溉的壮举,民国时盐池洼产盐支援抗战的传奇,如今都沉在了这粼粼碧波之下。
登上观景台,秋风送来芦苇的清香。远处湖心岛栖息着成群水鸟,讲解员说已有70余种飞禽在此安家,冬春时节还有更多候鸟停驻。摄影家们早举起了镜头,捕捉着水面流转的光影。沿着木栈道往前走,苇丛里不时传来野鸭的低鸣,偶然瞥见蒲草间卧着两枚野鸭蛋,斑驳的蛋壳已融进了秋色。这片曾因盐而兴、又因荒寂被遗忘的土地,如今以湿地的模样重焕新生,恰如诗人所叹:“通灵陂的月光从未走远,只是换了种方式照亮人间。”
许是老天想让我们多领略些前辈智慧,秋雨又淅淅沥沥下了起来。细密雨丝中,那座青砖黛瓦、被誉为“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更显庄重。讲解员介绍:“始建于光绪八年,历经140年风雨,至今仍完好无损。”推开厚重的木门,32孔仓廒沿围墙整齐排列,仓顶的通风楼设计精巧,墙角的排水系统依旧忠实地履行着职责。“这是我国唯一仍在使用的清代大型粮仓,”她指着仓内整齐的粮囤说,“从清末赈灾到今日储粮,守护民生,它从没停下过。”
在“丰图义仓记”碑前,名家们久久驻足。碑文刻着修建者阎敬铭“储粮备荒”的初心,也记着历代守护者的姓名。仓廒角落,老风车与电子测温仪挨在一起,墙根的苔藓诉说着岁月,却掩不住粮食的清新气息。一位书法家感叹:“这不是凝固的古迹,是活生生的历史。”登仓远眺,黄河故道的轮廓隐约可见,风过仓顶,铃铛轻响,仿佛带着昔日运粮车的轱辘声,从时光深处走来。
车到小坡村时,雨下得更急了。站在办公楼二楼,望着白色大棚下的枣林,听着万亩冬枣示范园的蜕变故事,满眼的绿意随即扑面而来:钢架大棚像白色浪潮漫向天际,棚内枝头上缀满冬枣,青红相间的果实晶莹透亮。种植户端来一碟冬枣,轻咬一口,“咔嚓”一声脆响,甜汁溅在舌尖。“我们用有机肥,搞绿色种植,每颗枣都能溯源到地块。”介绍人指着棚里的物联网设备,“传感器实时监控,手机App一键灌溉。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致富,一亩地收入轻松过三万元。”
园区的观景长廊上,挂满了游客的留言卡片,“甜过初恋”的俏皮话和“乡村振兴好”的感慨贴在一起,格外有趣。远处的分拣中心里,工人们正细心地按大小给冬枣分级,印有“大荔冬枣”地理标志的包装盒,正等着把这些秋日珍宝,通过冷链物流送往天南地北。方寸水土,果然既能涵养一方人,也能成就一方物华。
大荔展馆里灯火通明,像一座浓缩的县域发展史馆。灯光下,同朝皮影“关公”在艺人手中腾挪翻转,唱腔绕梁;鸵鸟蛋雕巧夺天工,“大荔八景”在蛋壳上纤毫毕现,与旁边的文创U盘、书画书签,悄悄进行着古今对话。农特产区内,沙苑红萝卜干、黄花菜、“108”酱、老孙家炒瓜子等摆得满满当当,包装上的二维码,一扫就能看到背后的故事。“我们要让非遗‘动’起来,让特产‘走’出去。”负责人拿起一罐黄桃罐头说,这些带着“大荔印记”的产品,去年销售额已超过两亿元。
采风的最后一站,是英考鸵鸟观光园。秋雨刚停,八百亩园区更显辽阔。成群的鸵鸟昂首阔步,灰褐色的羽毛在微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沙丘与绿地交织的沙苑地貌间,鸵鸟蛋孵化室内,工作人员正悉心守护着即将破壳的生命。“这里是亚洲最大的鸵鸟繁育基地,”园区经理介绍,他们已开发出鸵鸟肉深加工、蛋雕文创等系列产品,还打造了沙苑风情体验区,去年游客量突破了十万。摄影家们追着鸵鸟矫健的身影,镜头定格下古老物种与现代产业碰撞的火花。众人对鸵鸟养殖特性与管理饶有兴致,提问不断,杨总应答从容,条分缕析,赢得阵阵掌声与笑声,为这次采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返程路上,窗外的细雨还没停。我的思绪像纷飞的雨丝,飘个不停——大荔的故事,怕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畅家村的豆香、湿地的芦浪、古仓砖隙里的沧桑、冬枣汁水里的甘甜,在脑海中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乐章。大荔的魅力,正藏在它对“天下第一仓”历史厚度的坚守里,也藏在豆制品厂喷薄的现代活力中;既在湿地的自然灵秀里,也在万亩枣林金色的丰收冀望中。
座谈会上那句箴言还在耳畔:“乡村创作的根,要深扎泥土,紧贴百姓的心跳。”这短短两日的采风,早已不止是寻常的观览。我们在砖瓦间读历史,在田垄上看生息流转,在匠人掌心里体悟薪火相传。当大荔的秋光透过车窗洒在纸页上,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与画面,已成为最珍贵的创作源泉——关乎土地,关乎传承,关乎这方热土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而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生机勃勃地生长着,等着更多双耳朵来听,更多支笔来写。
作者:尹跃翔
陕西省淳化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三原县作家协会主席。先后发表在《人民网》《星星诗刊》《中国妇女报》《中国老年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日报》《咸阳日报》《华商报》《延河》《秦都》《新叶》《陕西质监》《检察文学》等各种传媒发表诗歌500余首,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已出版诗集《情歌飞花》、《化蝶》两部。
编辑:赵卓昱
责编:党宇杰
审核:李 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