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王菲菲 通讯员 武心舜 潍坊报道
在电视剧《南来北往》拍摄地——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茨小镇,有一座“潍坊红色记忆博物馆”,凭借4万余件承载历史的老物件,成为近年来潍坊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这里不仅是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更让无数参观者在触摸旧时光中,读懂岁月沉淀的家国情怀。
走进博物馆,展柜里的藏品静静“诉说”着过往:坊子煤矿工人传唱的歌曲本、矿工戴过的旧帽子、用过的镐头,泛黄的书包、磨损的茶缸、老式自行车,还有褪色的老照片……每一件物品都带着时光的温度,串联起不同年代的集体记忆。
“红色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我要坚守办馆初心,做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者,讲好红色故事,赓续潍坊精神血脉。”潍坊红色记忆博物馆馆长、“80后”收藏爱好者罗洋介绍,正是这份坚守,让博物馆成为民众日常出游、年轻人踏访、中小学学生研学的热门选择。
一件普通的矿工帽子,背后是一段浸着血泪的岁月。一位50多岁的女士常来馆中,只为与这顶帽子静静“对话”。“每次看到它,就想起俺爷。”她哽咽着讲述,坊子煤矿自1901年起先后被德国、日本占据,48年间被掠夺煤炭700余万吨,这些煤都是矿工一篓一篓背上来的。“俺爷15岁就下井,帽子戴不住掉在地上,一块鹅蛋大的石头砸破了他的头,鲜血染红了头发,可他还得咬着牙干活。”外国监工的皮鞭、煤篓烙在脊背上的血印,都成了老一辈矿工苦难与坚韧的印记。
一台70年代的军用电影放映机,唤起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罗洋介绍,那个年代没有电视,这台放映机常走进学校、大队院,播放《智取威虎山》《地道战》《英雄儿女》等红色电影,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夜幕降临,晒场上竖起竹竿挂起银幕,孩子们扛着长凳抢占好位置,发电机一响,乡亲们陆续赶来,欢声笑语满场。”这一幕,成为许多70后、80后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一个寻常的饼干盒,则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甜味。一位女士回忆,那时爸妈上班忙,每天放学回家,她都会打开饼干盒,吃里面爸妈备好的饼干,再翻看《鸡毛信》《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等“小人书”。“饼干的香甜和小人书里的红色故事,是一辈子忘不掉的味道。”
4万余件老物件,4万余个动人故事。潍坊红色记忆博物馆以“物”说史,让红色精神在触摸与聆听中代代相传。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可能勾起一段回忆、湿润一双眼睛,成为人们铭记历史、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