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发展重点,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但近年来有一座西部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并且被不少人认为是下一个“北上广”。这座城市不是苏州也不是武汉,而是成都。从历史文化到经济发展,从地理位置到生活方式,成都的全面发展模式正成为中国的全新样本。
成都的简介得从它的历史地位说起,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四川省会,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它有4500到3700年前的宝墩文化时期就有了建城的历史,正式建城的时间则是公元前311年的秦朝张若修筑的大城和少城,这座城市的都城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变迁,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以及五代十国时的前蜀和后蜀政权。成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名字和城址都没变过,在中国的城市史上非常少见。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好之后,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农业和商业不断发展起来。如今的成都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以及交通通信枢纽,2024年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511.3亿,在全国城市里名列前茅。“蓉”这个称呼源于后蜀时期城墙种满芙蓉,“锦”则来自汉朝时设专门织造蜀锦的“锦官城”。
成都的区位优势是其发展的关键动力,从大范围地理位置上来看,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四川盆地西部交接的地方。似乎是在内陆深处,但事实上成都却是个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关键点。在古代成都是南丝绸路、北丝绸之路及长江经济带三条交通主干道交汇处,通过南方丝绸可通向云南、缅甸甚至整个东南亚,蜀锦等货物也可以走北方丝绸运往中亚甚至是欧洲,同时通过长江水系可以联系到华中和华东地区,这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成都早在汉朝时期就是全国性商业都会城市,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之后,成都的区位价值再次显现出来,它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之间的交汇点,又是中欧班列“蓉新欧”的起点站,这样一来就使得成都成了国际物流网络当中的关键节点,这种区位上的好处令其既能够依靠国内市场又可以面向整个欧亚大陆,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之间实现双向开放的局面。
经济发展层面,成都有着很强的发展势头和多种产业格局,在2024年时期,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两万三千五百一十一点三亿元,增长速度是百分之五点七,位于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之中排得上前列位置,成都的产业发展重点放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以及人工智能这些先进制造业方面展开,而且软件与信息服务这类现代服务业也很发达,近些年成都持续把产业园区朝着专业化方向推进,它现在有五个国家级别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整个西部区域中数量处于首位,就创新而言,成都加速创建诸如西部科学城之类的平台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颇具活力的一种创新型城市形象。
对外开放是成都经济的推力,成立招商中心,支持企业“出川出海”,合作得越来越深。消费市场也挺热闹,成都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场大演唱会能带动几十亿综合消费,“进万企、解难题”等措施让营商环境更好,这种高质量发展模式规模变大了,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开放水平上都有竞争力。
交通建设也是成都发展的一大支柱,成都已经形成了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包括航空、铁路、公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在航空方面,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两个大型枢纽机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国内国际上都有较多的航线通达。在铁路系统里,有成站、成都东站、成都西站还有天府站等多个客运枢纽,并且正在修建中的成达万高铁以及成渝中线高铁等干线铁路也在加速推进当中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而在城市的内部,则是地铁网络覆盖面很广并且公共交通出行也十分便利。
成都的“同城化”交通也值得特别一提:成都有公交化的动车组,和德阳、眉山、资阳这些邻近城市形成了通勤圈,每天开行最多达到65对动车,平均发车间隔15分钟以内,单日往来客流量最高接近30万。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成都都市圈联系更紧密了,“轨道上的都市圈”的目标似乎得到了满足,未来的成都还将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以及地铁这四网融合的目标,在一小时之内就可抵达对方,打通对外的大通道。
大学教育给成都送上了强有力的人才助力,成都有许多所高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类名牌院校都在这里扎堆儿,理工类学科到文史经管各类科目一应俱全,在城市发展中培养出大量专业人才。教育资源集中提升科研能力,也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起来,比如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技术的特长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就相互联系着,四川大学医学与人文学科为社会服务形成根基,成都看重职业教育有好多中职职业学校在本地存在,塑造技能型劳动者,优质大学加全面教育系统使成都成为西部科教强镇,不断给予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以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
旅游景点把成都的自然和人文结合起来,都江堰,青城山都是世界遗产名录上的项目,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至今还可以使用,青城山以道教文化出名,那里的山水风景很好。市区里面的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是历史留下的建筑,武侯祠是用来纪念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修建起来的,而杜甫草堂则是为了展现唐代诗人的生活痕迹。金沙遗址博物馆展示的是古蜀文明,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很多出土文物,从而了解到以前城市的样子,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是可以体验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方,人们可以在那里近距离观看国宝大熊猫。宽窄巷子,锦里这些地方保存着传统的川西建筑风格,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这样的旅游资源让成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目的地之一,到今年上半年为止已经接待了1.6亿多人次的游客数量,并且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消费以及传播成都的文化形象。
总的来看,成都的潜力并非偶然。历史沉淀出独特的文化韵味,区位打通发展的动脉,经济交通的现代化构筑起硬实力,教育旅游则增添软实力,有人觉得苏州或者武汉更该做下一座一线城市,但成都是从内陆枢纽到开放前沿的整体发展让其具备了可持续性,读者们可以讨论一下,在全球化与本地化共存的时代里,成都的“均衡发展模式”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城市标杆呢?它崛起之后是否真的会重新塑造中国的城市格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