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洱海那流动的波光与“理想邦”的异域绮梦,我们转而向内,去探访那片土地沉淀了千年的魂灵。此行,要去看那在无数画册与想象中屹立已久的——崇圣寺与三塔。
未入山门,先见气象。那寺院背靠着苍山,十九座峰峦宛如一道巨大的青玉屏风,云雾在山腰缠绕不去,更添几分肃穆。整座寺庙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极是宏大,殿宇层叠,顺着山势迤逦而上,金黄的琉璃瓦在高原明澈的日光下,流淌着一片辉煌的光河。这新生的巍峨,虽不似石林那般是洪荒的造物,却也凝聚着人间对于信仰最极致的虔诚与想象了。
踏入寺内,但见朱柱擎天,斗拱层叠,佛像宝相庄严,眉目间透着悲悯。空气中弥漫着香火特有的、安宁的气息,间或有低沉的钟声从深处传来,悠远而绵长,仿佛能涤尽胸中的尘虑。行走其间,你不禁会遥想南诏、大理国那九位在此出家的国王,当年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境,脱下龙袍,换上袈裟,从权力的巅峰走入这青灯古佛的寂静里?这寺院,便不只是一处壮丽的建筑,而是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王朝的兴替与人心的归止。
从寺宇的深处缓缓走出,视野豁然开朗,那三座魂牵梦萦的塔,便毫无预兆地全然现在眼前了。它们就那样静静地站着,在苍山的怀抱与洱海的映衬之间,仿佛自天地开辟以来便已在此。那一刹,周遭的一切喧嚣似乎都隐去了,连风也放轻了脚步。
主塔千寻塔,高耸入云,线条是唐代密檐塔的方正与刚健,十六层的飞檐层层收敛,指向苍穹,简洁而有力。那灰白的塔身,被千年的风霜雨雪浸染得斑驳陆离,每一道纹理里,都像是藏着一段湮没的旧事。南北两座小塔,身形稍矮,呈秀美的八角形,如一对娴静的侍女,拱卫着它们的主人。三塔鼎足而立,布局之和谐,竟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我仰望着,心中唯有沉默。它们历经了无数次的地动山摇,却依旧从容地站着,这已超越了建筑,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坚韧,是守望,是时间本身。
若要论及与这三塔最诗意的相遇,却不在塔下,而在那不远处的倒影公园里。一池清澈的静水,完美地倒映着三塔的姿影与苍山的轮廓。天光云影在水中共舞,那水中的塔,比真实的更多了几分空灵与虚幻,仿佛是从另一个洁净无尘的世界悄然降临的幻景。这真实的塔与虚幻的影,一实一虚,一刚一柔,共同构成了大理最令人心醉的图腾。
带着这份由历史与信仰酿造的微醺,我们终于步入了大理古城。穿过巍峨的城楼,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脚下是光润的青石板路,被无数足迹磨得发亮,映着夕阳的余晖。两旁是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的院落里,总探出几枝繁花,洁白的照壁上,绘着清雅的山水墨画。复兴路与人民路上,商铺林立,飘着鲜花饼的甜香与乳扇的奶香,游人们闲闲地走着,挑选着扎染的蓝布或是闪着光的银器。
待到华灯初上,古城便换了一副面容。红灯笼次第亮起,温暖的光晕流淌在古老的街巷里。我们登上五华楼,看古城的灯火如星河般在脚下蔓延,远处,是沉入夜色的、默然的苍山。日间的肃穆佛国与眼下的人间烟火,在这里奇妙地融合了。那“风花雪月”的意境,原不止在自然的景致里,更在这历史的长巷与温软的市井风中,让人沉醉,不愿醒来了。
图:刘女士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