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起长三角,“江浙沪”肯定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标签。这片位于华东的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高地之一,而“江浙沪”通常指江苏、浙江、上海等“两省一市”,也是长三角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心里都藏着一个疑惑:浙江简称“浙”、上海简称“沪”,都没问题,可江苏省的简称明明是“苏”,为啥大家约定俗成叫“江浙沪”,而不是叫“苏浙沪”呢?这背后,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渊源,甚至还牵扯到如今同样属于长三角的安徽省。
要解开这个谜题,就得从“江”字的含义说起——它并非特指现在的江苏省,而是源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南省”。在明清时期,江南省是全国最富庶、最繁华的省份,辖区范围远比现在的江苏广阔,大致包含了如今的江苏省全境、安徽省全境,以及上海市的大部分区域。当时的江南省,经济总量冠绝全国,文化人才辈出,“江南”二字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成了富庶、繁华的代名词,深深烙印在国人的认知里。
后来,为了便于管理,江南省在清康熙年间被拆分,拆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后来的江苏省)和“江南左布政使司”(后来的安徽省)。虽然省份拆分了,但“江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并没有随之消失。再加上上海后来从江苏省析出,成为直辖市,长三角的核心格局逐渐形成,而“江浙沪”的叫法,正是延续了“江南”的历史语境——这里的“江”,既是对古江南省的历史回响,也暗含了江苏、安徽原本同属一省的渊源。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江浙沪实际包含安徽”的说法。从历史脉络来看,安徽本就是古江南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长三角也早已不是“两省一市”的格局,而是明确涵盖了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三省一市”,官方表述中也常以“苏浙沪皖”统称。有人便推测,“江浙沪”的叫法里,“江”字其实悄悄整合了古江南省拆分后的“苏”和“皖”,是历史惯性下的简化称呼,既保留了文化记忆,也贴合了大众的语言习惯。
不过,提到“江浙沪”,很多人确实容易忽略安徽。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或许是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苏浙沪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苏浙沪凭借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成为中国经济的“优等生”,而安徽作为后起之秀,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在大众认知里,仍没能完全摆脱“长三角边缘”的标签。以至于大家一说到“江浙沪”,脑海里浮现的还是江苏的制造业、浙江的民营经济、上海的金融中心,很少第一时间想到安徽。
但事实上,安徽早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安徽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承接了苏浙沪的产业转移,又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比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竞争力。如今的安徽,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合肥更是从“科教名城”逆袭为“新能源汽车之都”,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说到底,“江浙沪”的叫法,是历史文化与现实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江”字不仅藏着古江南省的千年记忆,也暗含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深层关联。而安徽的“被忽略”,只是发展阶段的暂时现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产业、交通、人才的深度融合,安徽必将打破偏见,成为长三角经济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