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
张忠德
近年来,不少景区在打造“友好型”登山体验方面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在追求旅行便捷与乐趣并存的当下,“窝囊爬山”“无痛爬山”等方式悄然兴起,成为登山游市场的新潮流。(11月5日央视网)
曾经的登山,是双脚与石阶的对话,是汗水与山风的交融。如今泰山的外骨骼机器人支撑起疲惫双腿,张家界百龙天梯88秒掠过326米山体,飞天魔毯载着欢笑掠过林梢,滑梯将下山的喘息变成心跳的欢愉。这些科技设备不只是“懒人福音”,更打破了体能的绝对垄断。外骨骼机器人靠AI算法适配步幅,每条腿能提供约10公斤助力,银发长者能陪孙儿赏云海,稚嫩孩童也不会因石阶陡峭哭泣;陪爬师用话语当杖、以鼓励为泉,让登山从单纯的体力考验,变成有人情味的陪伴之旅。科技在这时显露出温暖的人文底色,拆去了横亘在很多人与山河壮美间的无形之墙。
景区的这些投入,敏锐捕捉到当代旅游观念的深刻转变。当年轻人将“山系生活”视为时尚标签,当家庭出游追求代际同乐,传统登山方式已难满足多元需求。科技赋能打造的“无痛爬山”项目成为新亮点,老君山下山滑梯、恩施大峡谷观光电梯,让登山不再是单一向上的过程,增添了互动感与记忆点。数据显示00后登山人次大幅增长,这说明年轻游客既想亲近自然,又追求新鲜体验。科技恰如其分地满足了这一需求,推动旅游业从粗放观光迈向精细服务,激活了沉睡的消费潜力。
但我们也要思考,电梯秒速穿过岩壁、机械替代肌肉酸痛时,会不会丢失些什么?千百次喘息后实现的自我突破,静心才能听见的松涛韵律,用双脚丈量大地后生出的敬畏——这些传统登山独有的馈赠,可能会在过度便捷中慢慢褪色。
理想的登山体验,需要在科技与原始之间找到平衡。科技不应成为隔绝人与自然的屏障,而应是一座引导更多人走近山、读懂山的桥梁。景区引入科技时,可以控制设备的使用范围,保留部分原始步道;也能像陪爬师讲述岩石故事那样,在设备体验中加入自然讲解,让游客轻松登山的同时,也能了解沿途的生态与文化。这样一来,科技就不是“替代者”,而是“辅助者”,不会剥夺人们触摸山石的质感,也不会夺走自然带来的感动。
登山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相遇,科技的价值在于帮助更多人跨越阻碍赴这场约。当外骨骼助力、电梯便捷,与山间绿意、山顶云海和谐共存,游客既能借助科技轻松登山,也能选择僻静小径感受山林纯粹,这样的体验才既轻松又有温度,也让旅游市场在创新中走得更远。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