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语曹妃甸:一身宝藏,四季情长
作者/王开佐
秋风拂过渤海湾的滩涂,曹妃甸湿地的芦苇花便扬起雪一般的絮,似给大地覆了层轻霜——这是我在《芦苇花:秋日里的诗意与生命之歌》中描摹过的浪漫。那时总以为,芦苇的美只藏在蓬松的花穗里。直到踩着湿地的泥水走近它,才发现埋在淤泥里的根、立在水中的杆、裹着晨露的叶,早已把“宝藏”二字,织进了曹妃甸人的日子与这片土地的肌理中。芦苇从不是只懂诗意的“闲花”,它用全身的每一寸,在四季里为曹妃甸编织着实用与温暖,让秋日的浪漫,延伸成了一整年的馈赠。
一、苇根:淤里藏甘,湿地清饮
曹妃甸的湿地常年浸润在浅浅的水域中,潮涨潮落间,淤泥深处藏着芦苇一份沉默的馈赠——那便是苇根,本地人也常叫它“芦根”。为求准确,我特意请教了一位资深中医药专家——景医师,他从专业角度给出了翔实依据:苇根与芦根本是同种植物的不同称谓,指的都是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其中,“芦根”是药用时更规范的名称,“苇根”多为民间俗称,偶尔泛指芦苇的根须,而二者的药用功效并无差别,在临床使用中也常通用。当地人说它是“长在水里的凉药”,这说法里藏着老辈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我曾跟着湿地边的丁师傅去看他挖苇根。他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手中的铁锨轻轻插进淤泥,稍一用力撬动,一束裹着湿泥的苇根便显露出来。刚挖出的苇根裹着层褐色外皮,像刚从土里睡醒的胖娃娃,掰断一节,内里是雪白的芯。放进口中嚼一嚼,清甜里带着水润的气息,一点不像药材,反倒像极了小时候吃过的甘草根。
丁师傅说,曹妃甸的苇根沾着渤海的潮气,味甘性寒,归入肺、胃二经,性子温和却最能“灭火”。夏天潮气重的时候,谁家孩子若是肺热咳嗽,痰里带着黄丝,或是大人们被胃热缠得口干舌燥、牙龈肿痛,连饭都吃不下,他就会挑几节粗实的苇根,回家洗干净后切成小段放进锅里,添上湿地的井水慢慢煮。水一开,苇根的清香便会飘满整个屋子,盛在碗里,水呈淡淡的黄色,喝一口,清清凉凉的感觉从喉咙滑到胃里,仿佛给五脏六腑浇了场小雨,连呼吸都变得清爽起来。它既能清泻肺胃实热,又擅长补充体内津液,对于热病伤津引发的口渴咽干,或是夏季暑热导致的心烦口渴,都能有所改善。“这比吃药好,不伤人,还能补津液。”丁师傅说这话时,手里正端着一碗苇根水,阳光落在碗沿上,映得水面闪着细碎的光。而丁师傅所说的这些,与我向那位资深中医药专家景医师求证的芦根药用功效,恰好如出一辙。
后来我去曹妃甸老街的中药房,见药柜里整整齐齐码着捆好的苇根。药房的李医生说,这些都是从本地湿地采来的,晒干后切成片,配在清热的药方里,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格外管用。它还能除烦止呕、利尿,既能缓解胃热引起的恶心呕吐,又能帮助排出体内湿热,改善小便短赤的状况。“有一回,一个渔民大哥出海晒了一整天,回来又吐又渴,我给他开的方子里就加了苇根,喝了两天就好了。”李医生说着,拿起一片干苇根给我看,断面依旧雪白,凑近闻,还能嗅到淡淡的湿地草木香。原来这藏在淤泥里的苇根(芦根),早已成了曹妃甸人健康的“守护神”,它不事张扬,却以最朴素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片海边土地上的人们。
二、苇杆:筋骨承情,岁月新声
若说苇根是芦苇的“温柔内核”,那苇杆便是它的“筋骨”——挺立在水里,风吹不倒,雨打不折,却能在曹妃甸人的手里,变成养活人的产业、过日子的帮手,如今更成了带着湿地气息的文创宝贝。
(一)老时光里的“纸韵”与“编声”
曹妃甸的老人们总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湿地边的造纸厂是最热闹的地方。那时我父亲在造纸厂上班,他常跟我讲,每到秋冬,湿地里的苇杆黄了,工人们就会扛着镰刀去收割,一人一天能割好几捆。收割下来的苇杆要摊在滩涂上晒,晒透了的苇杆金灿灿的,像一片黄色的海洋,风一吹,哗啦啦的响,那是曹妃甸最特别的“丰收声”。晒干的苇杆会被装上卡车,运进造纸厂,粉碎、蒸煮、打浆……最后变成一张张洁白的纸。“那时候没有那么多木材,苇杆就是最好的原料,既省钱,又不砍树”。
除了造纸,苇杆更是农家院里离不开的“好帮手”。曹妃甸的村民都是编苇席的好手,每到冬天,他们会把晒好的苇杆泡在院里的水缸里,泡上三四天,苇杆就变得柔软有韧性。泡好的苇杆要剥去外皮,只留里面的芯,再截成一样长的段,这才能开始编。他们编苇席时,坐在小马扎上,手里的苇杆在指间翻飞,一会儿压,一会儿挑,动作熟练得像在跳舞。“编苇席要讲究‘密’,密到能兜住细沙才好。”有人说着,拿起刚编好的一角给我看,果然,纹路细得连芝麻都漏不下去。夏天把这样的苇席铺在土炕上,再热的天也不粘身,夜里睡觉,还能闻到苇杆淡淡的清香,比现在的凉席舒服多了。
除了苇席,他们还会编苇帘、苇囤、苇篮。曹妃甸村镇家家户户的院门上挂着苇帘,风一吹,沙沙响,既能挡太阳,又能透风,夏天坐在院里乘凉,看着苇帘上的影子晃来晃去,心里特别踏实。装粮食的苇囤更是曹妃甸农家的“标配”,秋收的稻谷、玉米,倒进苇囤里,不怕潮,也不怕虫蛀,能存一整年。就连去海边赶海,他们都会带着自己编的苇篮,刚捞上来的皮皮虾、梭子蟹放进苇篮里,透气又保鲜,回家时,苇篮里还会沾着海水的咸和苇杆的香,那是最地道的曹妃甸味道。
(二)新时代里的“循环”与“文创”
如今的曹妃甸,苇杆的用处又有了新花样。去年我去湿地游玩,走到一家合作社门口,看见工人们正把老化的苇杆放进粉碎机里,粉碎后的苇杆会被撒在湿地的土壤上,作为天然的肥料。合作社的G社长说:“以前老有人烧苇杆,又污染空气,又浪费。现在粉碎了还田,既能给土壤增肥,又能让苇杆‘回到’湿地里,这是最环保的办法。”我蹲下身,抓起一把粉碎的苇杆,手感松软,闻起来还有淡淡的草木香,原来,苇杆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它的“生命循环”,继续滋养着这片生它养它的土地。
更让我惊喜的是,苇杆还成了曹妃甸的“文创明星”。在曹妃甸旅游景区的文创店里,摆着各种各样的苇编工艺品:小巧的收纳盒、精致的挂饰、还有印着渤海湾图案的杯垫。这些工艺品的制作者是年轻的手艺人小R,他说,他是跟着爷爷学的编苇手艺,后来觉得传统的苇编太单一,就试着把现代审美加进去。“你看这个收纳盒,我在边缘加了竹编的装饰,既好看,又结实。”小R拿起一个蓝色的收纳盒给我看,盒身上编着简单的波浪纹,像渤海湾的海浪,打开盒子,里面还铺着一层软布,用来装首饰正好。现在,这些苇编工艺品成了游客最爱买的“伴手礼”,很多人说,拿着这样的盒子,就像把曹妃甸的湿地和芦苇香带回了家。
还有些渔家民宿,也把苇杆当成了“装饰宝贝”。我去过一家叫“苇海居”的民宿,走进院子,就像闯进了芦苇荡——院墙上挂着用苇杆编的挂毯,上面印着芦苇花的图案;小院的篱笆是用粗苇杆扎的,上面还爬着牵牛花;就连房间里的灯罩,都是用细苇杆编的,晚上开灯时,灯光透过苇杆的缝隙洒下来,在墙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极了湿地里的月光。民宿老板说:“很多游客来这里,就是想感受湿地的自然气息,苇杆正好能带来这种感觉。”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听着窗外的潮声,闻着苇杆的清香,真的会让人忘记城市的喧嚣,只觉得踏实又安心。
三、苇叶:露染青痕,裹尽烟火
如果说苇根和苇杆是芦苇的“实用担当”,那苇叶便是它的“温柔注脚”——带着清露的芬芳,裹着端午的甘甜,将曹妃甸的烟火气息,悄然藏进这片小小的叶子里。
曹妃甸的苇叶自有其独特之处。因沾染着渤海的潮气,这里的苇叶更显宽展、鲜绿,且韧性十足。每逢夏季,湿地中的苇叶长得最为繁茂,清晨去采摘时,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晨露,轻轻一碰便滚落下来,带着丝丝凉意。采苇叶得挑那些无虫眼、叶片宽的,这样裹粽子时才能包得严实妥帖。朋友老C每年端午前总会去采苇叶,他常说:“自己采的苇叶新鲜,包出来的粽子才够味。”采回的苇叶要放进锅里煮一煮,煮过的苇叶颜色愈发翠绿,香气也愈发浓郁,晾在楼房的阳台上,整间屋子都弥漫着苇叶的清香。
有一年端午,我们用朋友送的苇叶自己动手包粽子。先把泡好的糯米铺在苇叶上,放上一颗饱满的红枣,再将苇叶细细折起,用绳子紧紧捆住。老伴的手艺比我好,动作娴熟利落。“包粽子讲究一个‘紧’字,紧了才好吃。”她包的三角粽小巧玲珑,煮好后,苇叶的清香丝丝缕缕渗进糯米里,咬一口,软糯中带着香甜,嘴里满是苇叶的清新与红枣的醇厚。现在唐山,每当端午包粽子、吃粽子,就会想起儿时,我常吃母亲做的老家的油饼子卷糕。总爱站在母亲身旁,看着她蒸米糕,等油饼炸好,便第一个抢着品尝,烫得直咧嘴,却还是舍不得停下。母亲看着我笑,轻声说:“慢点吃,做的多着呢,让你吃个够。”油饼子卷糕与粽子虽同为端午吃食,却各有风味:粽子以粽叶裹糯米蒸煮,带着叶片的天然清香,馅料丰富多样;油饼子卷糕则是将糯米与红枣、葡萄干等蒸成软糯糕体,卷入炸得酥脆的油饼中,外脆内糯,甜味更为突出。自到唐山,每逢端午,我们总会自己包粽子,这苇叶包裹的滋味,成了新的节日记忆,也让我在异乡的端午里,循着这熟悉的习俗,感受着与故乡一脉相承的温情,让那份对传统的眷恋在指尖与舌尖的交融中愈发深厚。
除了包粽子,苇叶还是曹妃甸人夏天的“解暑神器”。暑热时节,无论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会取新鲜苇叶洗净,放进锅里煮上十分钟,煮出的水呈淡淡的绿色,喝一口清清凉凉,能驱散夏日的湿气。有时,人们还会把苇叶剪碎,泡在茶里,加些冰糖,喝起来既有苇叶的清香,又有冰糖的甘甜,是最天然的“凉茶”。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家大宝头晕恶心,医生说是中暑了,回家后老伴用苇叶煮了水给他喝,两杯下肚,症状便缓解了。“这苇叶虽不起眼,却是个好东西。”它藏着唐山人对芦苇最朴素的喜爱,也藏着一方水土里的生活智慧。
四、苇魂:一方符号,四季长歌
走在曹妃甸的湿地边,看着一片片芦苇荡,我总觉得,芦苇早已不是普通的植物,它是曹妃甸的“地域符号”,是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记忆。从春天的发芽,到夏天的茂盛,再到秋天的开花,冬天的收获,芦苇用它的一生,陪伴着曹妃甸的人们,也滋养着这片土地。
它的根,藏在淤泥里,是健康的“守护神”,以其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护佑着一方百姓;它的杆,挺立在水里,是产业的“黄金原料”,是生活的“好帮手”,如今更成了生态的“循环者”、文创的“明星”;它的叶,裹着晨露,是端午的“甜”,是夏天的“凉”。芦苇从未浪费一寸身躯,它把诗意与实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生活,都揉进了曹妃甸的四季里,也揉进了当地人的日子里。
现在,每当我看到芦苇花,就会想起曹妃甸湿地里的苇根、苇杆、苇叶,想起当地人讲的造纸厂故事,想起那位大哥编的苇席,想起用苇根煮的水和苇叶包的粽子。原来,芦苇的美不止在秋日的花穗里,更在它全身的每一寸“宝藏”里,在它与曹妃甸人最鲜活的生活联结里。这片海边的土地,因为有了芦苇,才更有了烟火气;而芦苇,也因为这片土地,才更有了生命力。
或许,这就是芦苇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止能在秋日里唱一首诗意的歌,更能在一整年里,为人们写一首温暖的生活诗。
【作者简介】王开佐,曾用名王振清,笔名晨影。1952年生于甘肃古浪,1972年从军,后入职中石油,定居河北唐山,历任多职。2012年退休后,随季节流转于山水间,舒展心境。闲暇寄情摄影,用镜头捕捉光影里的人间百态;亦醉心读写,文字如晨露般质朴,记录生活点滴与人生感悟。以“候鸟式”生活安度晚年,作品散见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