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位中日顶尖登山者,装备精良、计划周密,却在海拔仅6740米的卡瓦博格峰全员遇难。这座“最美雪山”为何成为世界登山史上最惨烈的山难之一?[无辜笑]
1991年1月3日凌晨,梅里雪山大本营的工作人员发现异常,对讲机呼叫三号营地始终无人回应,几个小时后,搜救队在望远镜中看到,海拔5900米的三号营地所在区域已经面目全非,大片雪坡消失不见,这场雪崩掩埋了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名队员,成为当年震惊国际登山界的重大事故。
事情要从1990年说起,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曾在1987年尝试攀登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格,但因天气恶劣未能成功,1990年他们联系中国云南登山协会,提出合作攀登计划,双方各派出精英队员,日方11人,中方6人,总共17名登山者。
卡瓦博格峰海拔6740米,在喜马拉雅山系中不算最高,但地理位置特殊,它位于三江并流核心区域,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和青藏高原的干冷空气在此交汇,造成极端多变的天气系统,山体坡度陡峭,许多路段超过60度,冰雪终年不化。
登山队的准备工作持续了大半年,除了17名登山队员,还配备了13名后勤人员,包括当地向导、厨师和联络员,装备物资用了50多匹牛马运输,光是帐篷就准备了十几顶,食品储备按照两个月的标准配置。
1990年12月初队伍从德钦县明永村出发,前三天都在穿越原始森林,每天行进不到5公里,12月8日他们在海拔4500米的位置建立一号营地,周围是高山草甸和杜鹃林。
五天后,队伍向上推进到5300米,这里已经接近雪线,白天温度在零下10度左右,夜间会降到零下20度,队员们用了一周时间适应高海拔环境,同时运送物资,为冲顶做准备。
三号营地的选址引发了争论,日方队员主张将营地设在海拔5900米的山脊线上,理由是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天气变化和规划路线,中方队员则认为山脊暴露在风口,容易遭遇暴风雪,而且上方的雪坡有崩塌风险。
经过反复讨论,双方选择了一个折中位置,在山脊和山槽之间的缓坡地带扎营,这个地方相对避风,距离冲顶路线也不远,12月24日三号营地正式建成,配备了4顶高山帐篷和充足的食品燃料。
12月28日清晨6点17名队员从三号营地出发冲顶,他们携带了攀登绳索、冰镐、冰爪等技术装备,按照预定路线向峰顶进发,上午10点队伍已经推进到海拔6300米,距离峰顶还有440米垂直距离。
但天气开始转坏,云层从山下涌上来,能见度迅速下降到不足20米,气温骤降,风速增大到每秒15米以上,队长通过对讲机请示大本营后,决定全队撤回三号营地,等待天气好转后再次尝试。
下午3点,17名队员全部返回三号营地,根据气象预报,第二天应该会是个好天气,队员们生火做饭,烘烤被汗水打湿的衣物,准备第二天的冲顶行动,这是大本营最后一次收到三号营地的无线电通讯。
1991年1月3日上午,大本营按照约定时间呼叫三号营地,但对讲机里只有沙沙的噪音,工作人员持续呼叫了两个小时,依然无人应答,与此同时两名在山下观察的队员报告,听到山上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持续了近一分钟。
中午时分云层散开后,观察员通过高倍望远镜查看三号营地方向,发现整个营地区域的地貌已经改变,原本相对平缓的雪坡变得坑洼不平,大量新雪覆盖了原来的地表,这些迹象表明,那里发生了大规模雪崩。
救援队立即组织出发,但连续的降雪让救援工作举步维艰。积雪深度超过一米,很多路段需要开路前进,1月6日救援人员终于接近事发区域,但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震惊。
三号营地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厚达数米的雪层,根据现场痕迹判断,雪崩从海拔6000米以上的位置启动,沿着宽约500米的通道冲刷而下,冲击力巨大,营地下方100米处,几棵直径约半米的云杉树干被折断,树皮被剥离,显示出雪崩的破坏力。
搜救人员在雪层表面发现了一些物品碎片,包括帐篷布料、睡袋填充物、食品包装袋和一副破损的滑雪镜,但深入挖掘后,没有找到任何队员的踪迹,雪崩带来的积雪太厚,人工挖掘几乎不可能触及底部。
连续搜索了十天,救援工作被迫中止,大雪封山,继续留在高海拔区域对救援人员本身也构成危险,中日双方商议后,决定等到春季雪融化时再组织搜寻,17名登山队员被确认全部遇难,这成为当时世界登山史上单次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案例之一。
1991年5月春季搜救队进山,但依然一无所获,雪崩形成的冰雪混合层异常坚硬,即使使用工程机械也难以清理,搜救工作再次暂停,等待更长时间的自然融化。
1998年7月当地藏族牧民在明永冰川末端发现了一些遗物,这个位置距离三号营地垂直落差超过1000米,直线距离约4公里,随后几年陆续有装备碎片和遗骸被发现,分散在冰川不同位置,一些物品已经严重损毁,几乎无法辨认原貌。
这场事故发生后,中国登山协会和日本登山协会组织了联合调查组,调查报告指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大规模雪崩,但深层次原因包括多个方面,三号营地选址虽然经过讨论,但对雪崩风险的评估不够充分,当时的气象预报能力有限,无法准确预测短期天气变化。
更重要的是,梅里雪山所在区域的气候数据积累不足,和珠穆朗玛峰、K2等著名山峰相比,卡瓦博格的登山历史很短,缺乏足够的经验数据,1987年日本队的尝试只进行了初步探路,没有在5000米以上建立长期观测点。
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年,1994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和云南省政府联合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攀登梅里雪山卡瓦博格峰,这个禁令一直延续至今,卡瓦博格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座明令禁止攀登的高峰之一。
当地德钦县和迪庆州政府还在明永村修建了纪念碑,碑上刻着17名遇难队员的名字,每年冬季,都会有登山爱好者和遇难者家属来到这里,向雪山致敬,一些日本登山队员的家属曾多次来到中国,希望找到更多遗物,但大部分遗骸至今仍埋在冰川深处。
这次事故之后,中国的高海拔登山活动管理更加严格,登山队必须向体育主管部门申报详细计划,包括气象保障、医疗救护、应急预案等,技术装备标准也更加规范,要求配备卫星电话、GPS定位仪等通讯设备。
三十多年过去,卡瓦博格依然保持着处女峰的地位,是全球14座海拔超过6000米的未登峰之一,每年有数十万游客来到梅里雪山,但只能远远观望,无法踏足峰顶,这座雪山用它的方式,守护着那17个生命的记忆。
这件事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
“这座山在当地人心里是神山,本来就不该去爬,要尊重别人的信仰啊。”
“那时候的登山技术、天气预报水平跟现在没法比,完全是去冒险,太可惜了这些顶尖的登山家。”
“三号营地的位置选错了,这就是最大的失误!要是听了中方的意见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合作中最怕这种意见不统一。”
“说山有神灵是迷信,但那里的自然环境确实是人类很难征服的,瞬息万变的天气才是真正的原因。”
“1991年的事情,直到1998年遗骸和遗物才在冰川下游被发现,说明自然的力量有多可怕,人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太渺小了。”
“虽然结果是悲剧,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探险者的尝试,才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那座山的危险性,后来的禁令保护了更多人。”
“看了心里难受,17个家庭啊,都是精英,就这么没了。无论过去多久,这种悲剧都值得铭记和反思。”
您认为在“人类探索精神”与“尊重自然、敬畏文化”之间,应该如何取得平衡?
官方信源:中国国家地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