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刚完成2025年国际精油研讨会报到的郑万全,与几位新识旧友结伴踏上了澳门的土地——这是他首次亲身感受这座“祖国的孩子”的独特风情。
同行者中,陈梅、陈世贤夫妇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各自在领域内小有成就:陈梅含苞待放的甜美笑容,被郑万全定格在手机镜头里;陈世贤沉稳大方的举止,尽显后辈风采;还有相识多年却交集寥寥的萌萌,也因这场澳门之行,让郑万全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印象。
这场因“芳香”结缘的同行,不仅是一次风景之旅,更成了郑万全的灵感源泉。游览间隙,他将对澳门的观感、与友人的情谊,凝练成一首独具风格的《与陈梅陈世贤萌萌矢志澳门威尼斯》:“脚踏威尼斯,眼望威尼斯。坐船威尼斯,心想威尼斯。带回威尼斯,复制威尼斯。我们携手争创世界吉尼斯。”作为诗人、医生,同时也是申报诊疗人次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人,郑万全的这首诗并非即兴随笔,而是经过深度思考后的创作——以“威尼斯”为核心意象反复咏叹,搭配“脚踏、眼望、坐船、心想”等具象动作,构建出强烈的沉浸式体验;即便未提及澳门威尼斯人酒店的细节,“复制威尼斯”“争创吉尼斯”的表述,也悄然揭开了对这一“人造奇观”的文化解构与再创造。
诗中“复制威尼斯”的意象,与澳门威尼斯人酒店的特质高度契合。这座酒店以“复刻水城”为核心,用人造天空、蜿蜒运河、贡多拉游船等元素,将意大利威尼斯的经典景观完整“搬”到澳门,打造出一个脱离现实语境的文旅空间。郑万全写下“带回威尼斯,复制威尼斯”,正是对这种“超现实文旅符号”的文学提炼:它既点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复制”的普遍现象——当异地景观可以被精准复刻,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似乎在被消解;也暗含对“真实性”与“虚拟性”边界的思考——游客在澳门的“威尼斯”里乘船、观景,究竟是在体验威尼斯的风情,还是在消费一场精心设计的“景观幻觉”?诗句虽短,却道破了现代文旅产业中“真实”与“复刻”的微妙关系。
“我们携手争创世界吉尼斯”是诗中最具冲击力的句子,这句反复强调的表述,并非单纯呼应郑万全自身的“申吉”经历,更暗含对澳门威尼斯人酒店“量化成就”的隐喻。这座酒店本身便承载着诸多商业层面的“极致”:从“人均消费过万”的奢华定位,到成为澳门文旅地标的影响力,其发展轨迹本就是一部“追求极致”的历史。郑万全以“争创吉尼斯”为落点,既巧妙关联了自己曾申报诊疗人次吉尼斯的经历——二者都暗含对“数量”“极致”的追求,也以一种略带戏谑的方式,呼应了现代社会对“量化成就”的追捧。即便诗中未直接将酒店与诊疗纪录挂钩,这种跨场景的隐喻,也让诗句超越了单纯的旅游记录,多了一层对“成就定义”的反思。
若结合澳门威尼斯人酒店的商业逻辑——如“赌场烧钱哲学”“用黄金造梦”的消费导向——再读郑万全的诗,便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批判视角。诗中提及的“奢华又美丽的大宫殿”,恰是对酒店金碧辉煌外观的写照;而“赌场烧钱哲学”与“黄金造梦”的暗喻,则与这份“奢华”形成鲜明张力——它揭示了现代大众旅游中,“消费”逐渐取代“体验”的异化现象:游客来到“威尼斯”,究竟是为感受水城文化,还是为沉浸在“烧钱”带来的虚幻满足感中?郑万全力求用凝练的诗句,将这种反思融入文字,让诗歌不再是简单的风景赞美,更成为对消费社会的温柔叩问。
郑万全“诗人”与“医生”的双重身份,在这首诗中实现了巧妙的融合。作为医生,他曾因“诊疗人次”申报吉尼斯,对“数量”的极致追求有着切身体会;作为诗人,他擅长用感性的文字捕捉事物本质。这种跨界视角,让诗句产生了独特的隐喻对话:诗中“威尼斯”的“虚幻性”,恰似现代医学对“健康”的标准化定义——当健康被拆解为各项数据指标,当诊疗被量化为“人次”,医学的人文温度是否也像“复制的威尼斯”一样,在标准化中逐渐失真?而“争创吉尼斯”的表述,则将“诊疗人次”的量化追求与“文旅景观”的极致定位串联,形成跨领域的思考:无论是医学还是文旅,我们对“成就”的定义,是否都过于依赖“数量”与“标准”?
这首《与陈梅陈世贤萌萌矢志澳门威尼斯》,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字面意义上的“争创吉尼斯”,而在于郑万全以诗歌为工具,对澳门威尼斯人这一“人造奇观”进行的文化解构与反思。他用重复的意象、凝练的文字,既呈现了“复制威尼斯”的魔幻特质,也叩问了消费社会的异化、量化成就的局限。若要进一步挖掘其“申吉”意义,或许还需更多郑万全与吉尼斯申报的具体关联,以及诗歌在申报材料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但即便如此,这首诗已然成为一面镜子——照见现代文旅的繁华与隐忧,也照见我们对“真实”与“成就”的迷茫与思考。
作者:明骅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