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阳随笔
年轻那阵儿,谁没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戳中过?总觉得天天守着办公室格子间,灵魂都被困住了,总想着山的那头、海的那边才有诗和远方。身边老伙计一撺掇:“趁腿脚利索、兜里有钱,赶紧去转转,再过几年就没机会了!”这话一入耳,立马就动了心。
于是跟着人潮挤高铁、赶飞机,奔赴一个个“别人都说好”的网红景点。结果呢?山是挺雄伟,水是挺清澈,可镜头里全是后脑勺,耳边满是“让一让”的催促。拍几张照片、P个图,发朋友圈配文“岁月静好”,好像完成了人生必打卡KPI。最后拖着灌了铅似的腿回家,第二天该买菜做饭还得照样来,这趟折腾到底图啥?无非是证明自己“也曾在路上”。
如今活到60岁,身子骨成了最诚实的“差评师”,才彻底幡然醒悟。以前旅游是逛景点,现在纯属“熬景点”:走两步就喘,站一会儿腰酸背痛,脑子里全是各种顾虑——怕人多挤着摔倒,怕找不到厕所,怕太阳太晒中暑,连报个团都得被旅行社要求签免责协议,70岁以上还得子女陪同、交体检报告,有的甚至直接拒接 。导游唾沫横飞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听着跟天书似的,那都是别人的故事,跟咱老百姓有啥关系?所谓的“必去打卡点”,对咱来说就是“必受罪点”。
旅游回来,衣服得自己洗,饭得自己做,生活压根没啥改变。年轻时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现在才懂,普通人的幸福根本不在远方,就在自家的烟火气里。傍晚凉风一吹,看着院里老梨树冒新芽;老伴儿在旁边择菜,有一搭没一搭唠家常,这才是真舒坦。
楼下菜市场熟悉的叫卖声,碰见邻居能唠上几句,儿女偶尔拎着水果回家看看,这些接地气的瞬间,才是咱扎在土里的根。最踏实的时刻,莫过于在自家阳台泡杯热茶,翻本旧书,太阳暖洋洋晒在身上,没人打扰,那滋味儿,比当啥大老板都得劲儿。
当然不是说旅游一文不值。年轻力壮时出去开开眼界、舒缓工作压力,确实是好事,毕竟“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年轻时的快乐最真切。可这人一老,心就得静下来,折腾了半辈子,不就图个安稳踏实吗?
60岁后才算琢磨透:咱普通人的好日子,不是跑出来的,是在家里“过”出来的。不用羡慕别人的诗和远方,院里开花的梨树、邻居的唠叨、孙辈扑进怀里的笑声,这才是最美的风景。与其花大价钱出去“找罪受”,不如把小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味儿。
跑遍天南海北才咂摸出真谛:一杯热茶,半窗夕阳,身边有老伴相伴,这就是顶好的人间。心踏实了,在哪儿都是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