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就”到“讲究”:我的济南十年
文/陈奕炜
十年前,当我拖着行李箱走出济南西站,迎接我的是这座城市特有的、带着暖意的微风。那时,我刚刚告别象牙塔,手握着一份不算顶尖的offer,心中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难以言说的“不甘”。
对于一个在“北上广深”的传说中浸泡了整个青春的年轻人而言,选择济南,更像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将就”。我以为,这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一个积蓄力量、伺机远行的跳板。
我从未想过,这一“将就”,就是十年。更未想过,这十年,会将我心中那份最初的“将就”,细细打磨成一种深入骨髓的“讲究”,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放。
我的济南故事,是从一碗泉水开始的。初来乍到,像所有游客一样,我去了趵突泉,惊叹于那“三股水”不知疲倦的欢腾;我去了黑虎泉,看大爷大妈们提着各式各样的桶,将甘洌的泉水接回家,那份日常的、理所当然的幸福,是我在任何一座城市都未曾见过的景象。
起初,我只是一个看客。直到有一天,在护城河边散步,看到清可见底的河水中,水草招摇,锦鲤穿梭,一位老者正悠然地用泉水洗着笔墨。那一刻,我忽然顿悟:泉水,于济南人而言,并非仅是可供观赏的风景,而是早已融入血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命哲学。
我开始学着像本地人一样生活。不再去挤拥堵的景点,而是清晨去泉水浴场,感受泉水的清冽;傍晚去英雄山下的早市,听纯正的济南话在耳边此起彼伏;周末,不再宅在出租屋里,而是约上三五好友,去爬那并不险峻却足以登高望远的千佛山。
山不高,有佛则名;水不深,有泉则灵。
济南的山与水,都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温和。它不像泰山那般雄浑得令人敬畏,也不像江南水乡那般婉约得有些疏离。它只是用一种最质朴、最亲切的方式,将自然拥入城市的怀抱。这种温和,潜移默化地抚平了我初入社会时的浮躁与棱角。
工作的节奏,也印证了这份“恰到好处”。我所在的行业,在“北上广”意味着“996”是常态,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但在济南,我们同样追求创新,同样为了一个项目而殚精竭虑,但我们似乎更懂得在奋斗与生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下班后,我们有时间去吃一顿热气腾腾的把子肉,有精力去大明湖畔跑跑步,有闲情逸致去省会大剧院看一场话剧。
这里的机遇,并非唾手可得,它同样需要你拼搏、需要你才华横溢,但它不会以榨干你所有个人时间为代价。
特别是近年来,济南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让这份“恰到好处”更添了一份底气。我亲身经历了“人才新政”带来的红利,从租房补贴到购房优惠,从“一站式”服务窗口到为我们这些“新济南人”举办的各种联谊活动。
这座城市用最实在的行动告诉我:你不是一个孤单的奋斗者,你的背后,有一座城市在为你撑腰。我认识的一位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博士朋友,放弃了南方的优渥待遇来到济南。我问他为何。他说:“南方的机会像一片热带雨林,物种繁多,但竞争也异常激烈,你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长成参天大树。而济南,像一片正在
被精心培育的沃土,阳光、水分、养料都恰到好处,只要你是一颗好种子,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和支持,让你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他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刚刚好”不是平庸,而是一种智慧的生态位。它意味着既有让你施展抱负的广阔平台,又有让你安顿身心的生活温度。
十年前,我认为选择济南是“将就”;十年后,我才明白,能够留在这座城市,是一种多么值得“讲究”的福气。
我讲究清晨那一碗甜沫的醇厚,讲究傍晚大明湖畔的落日熔金;我讲究工作中那份张弛有度的节奏,讲究生活中那份触手可及的幸福。我的青春、我的事业、我的爱情、我的家庭,都与这座城市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如今,再有人问我,为何留在济南?
我会笑着告诉他,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刚刚好”。这份“刚刚好”,是我与这座城市之间,经过十年岁月磨合出的、最完美的契合度。它是我奋斗时的坚实后盾,是我疲惫时的温柔港湾。
在这里,我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我,在济南,找到了安放自己灵魂的最佳位置。
这里,就是我的城,我的家。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