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连绵起伏的哀牢山深处,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曾长久地居住着一个原始社会群体——苦聪人。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在解放军和民族工作队的不懈寻找下,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一次找到了他们。
彼时的他们栖身于简陋的草棚,依靠野果、采集和狩猎维持着最原始的生存,仿佛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
这一发现,揭开了一个古老族群尘封的历史,也开启了一段从原始社会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千年的发展传奇。
林海遗民
当解放军战士和民族工作队队员第一次踏足苦聪人的聚落时,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数千年。
苦聪人散居在哀牢山和无量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密林中,他们的生活完全依赖森林的馈赠。
“祖祖辈辈藏老林,世世代代不见人”是当时苦聪人真实的写照,自千年前他们躲进深山后,他们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我们能想象的原始人是怎么生活的,苦聪人就是怎样生活的。
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依靠打猎和采摘野果、野菜填肚子,命运被自然所掌控。
苦聪人遵循着“山吃尽则徙”的古训,当一片区域的野果猎物减少,便集体迁徙。
偶尔的刀耕火种,也只能“种一山坡,收一箩筐”。
在这样的条件下,苦聪人一年中有一多半时间是处于饥饿状态的。
食不果腹是常态,而衣不蔽体则更加严重。
苦聪人不种植棉麻,没有纺织业,他们身上穿的是树皮、兽皮、芭蕉叶,这样的“衣服”在面对酷寒风雨时,只能说聊胜于无。
而他们赖以生存的“房子”也很简陋,要么是岩洞,要么是用竹竿支撑、芭蕉叶覆盖的三角草棚,高不过人,阴暗潮湿,一家人就蜷缩在火塘边度过漫漫长夜。
火种对他们而言比生命还珍贵,他们仍使用着钻木取火的古老方式制造火种,因此迁徙时他们会让最强壮的人携带、保护火种。
苦聪人信仰万物有灵,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鬼,狩猎前要举行仪式,用鸡骨占卜吉凶。
不过,虽然苦聪人过着原始的生活,但他们也并不是完全和外界没有任何接触。
苦聪人也懂得交易。
他们会把自己收集的山货、竹制品等物品放置在山下的路旁,如果路过的人有需要,就会用盐巴、铁器等东西交换。
在长时间的交易中,苦聪人对自己东西的价值有模糊的概念,他们不会太过于计较交换东西的多少,但如果直接拿走不留下东西,他们也会用弩箭示威。
这也是苦聪人与外界的唯一交往了。
出林定居
苦聪人能延续千年,自然有其生存智慧,他们的坚韧不拔值得敬佩,但他们生活的实在是太苦了。
好在,新中国没有忘记他们,当得知山林中还有这样一支原始部落民之后,解放军和民族工作队开始了进山寻找苦聪兄弟之路。
经过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数量众多的苦聪人逐渐被发现。
随后一场规模空前的民族帮扶行动在云南边境展开,目标明确而艰巨:
帮助苦聪人走出森林,定居生活,实现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过渡。
第一步是建立信任,这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当工作队员带着盐巴、布匹和粮食深入森林时,苦聪人往往躲得无影无踪。
队员们只好将物品挂在树上,等待他们夜间取走。
如此反复数月,才有胆大的苦聪人愿意靠近。
语言不通,队员们就用手势比划;害怕房屋,就先帮他们搭建熟悉的草棚。
一点点,一步步,冰雪逐渐消融。
1957年春,第一批苦聪人试探性地走出森林。
政府在森林边缘建立了定居点,为他们修建了干栏式竹楼,发放了铁质农具、种子和牲畜。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教学——手把手教他们犁地,告诉他们食物要煮熟了吃,指导他们用肥皂洗澡,甚至解释货币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苦聪人出林前,疟疾、痢疾和天花肆虐,他们苦不堪言。
现代的医疗救助迅速扭转了这一局面,让苦聪人不再只祈求上天保佑。
至1963年,已有约4000名苦聪人走出原始森林,开始在山下定居迎接新生活。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因不习惯房屋的密闭而失眠,有人因想念森林的自由而逃回,但在工作队员耐心劝导下,他们最终都选择了留下。
当第一季水稻成熟,当孩子们第一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当夜晚电灯照亮村寨,苦聪人开始相信,这个新世界确实值得期待。
发展跨越
走出森林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苦聪人“富”起来,跟上现代化社会进程是接下来的难题。
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尽管苦聪人已经走出深山已数十年,但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许多苦聪群众仍深陷贫困。
当时的数据显示,苦聪人年均纯收入仅百元左右,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5%,温饱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云南省于1998年9月启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帮扶计划——“155温饱工程”。
这项工程计划每年解决1000人温饱,用5年时间解决5000人的生存问题。
政府投入近4000万元专款,派出民族工作队深入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的苦聪村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工作队员手把手教群众盖新房、开梯田、挖水渠,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彻底改变了低产的原始耕作方式。
更可贵的是,工作队注重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农事,白天忙生产,晚上学文化。
到2000年,工程成效显著,者米乡苦聪人人均有粮达到296公斤,纯收入增至417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63%和146%,适龄儿童入学率也大幅提升至近90%。
在“155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随后的帮扶工作持续深化。
上海等东部地区伸出援手,截至2008年投入帮扶资金1668万元实施整村推进。
2006年,云南省启动思茅地区苦聪人5年脱贫计划,投入1.18亿元建设安置点,使15000多名苦聪人在2007年春节前全部告别茅草房,搬进新居。
进入新时代,精准扶贫政策为苦聪人发展注入新动力。
镇沅县创新推出“1361”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设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系统培训群众生产技能。
如今的苦聪村寨,香蕉、橡胶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者米乡兴发岭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苦聪文化也在振兴中焕发新生,镇沅县九甲镇勐真村建设的苦聪印象广场,既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每年还为村集体创造2.4万元以上收入。
从1998年的“155工程”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苦聪人走过了一条从解决温饱到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平凡道路。
这一历程,见证了党和政府对一个民族的深情关怀,也谱写了人类发展史上从原始贫困迈向现代文明的动人篇章。
参考文献:
贺光辉.解放军莽莽林海寻找“苦聪人”[J].云南党的生活,2011, (08):54.
【国家记忆】拉祜族苦聪人,曾经居无定所,如今欢声笑语发,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2019年10月11日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重返丛林 感受苦聪人的“一步千年”,新华社客户端,2023-07-26
九甲镇:弘扬民族文化 壮大集体经济,镇沅县人民政府网,2021-12-2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