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都江堰
文/姚春祥
都江堰,简称‘灌’属于四川省辖县级市,它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都江堰是因水而兴的城市,也是古蜀国的发祥地。因此就成为了川西风景名胜之地,它坐拥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两处世界文化、自然与灌溉工程的遗产,是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岷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在四川境内流经高山峡谷,水量充沛。源头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岷山南麓,分东西两源。这两源均来自终年积雪的高山地带,西源潘州河和东源漳腊河的冰雪融水,汇流后形成了岷江的主干。在《山海经》《水经》等古籍中,也进一步佐证了其冰雪融水的属性。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历经了2280年仍在使用,曾历经“湔堋”“ 都安堰”“楗尾堰”等演变而来,到了宋代正式定名为都江堰。关于湔堋,是战国时期因玉垒山故称“湔山”而得名。在三国时期,属于都安县管辖,称“都安堰”。到了唐代,因使用竹笼装鹅卵石筑堤用的材料而得名“楗尾堰”。竹笼装石筑堤至今仍然使用。在宋代的《宋史》中以“都江堰”统称了整个水利系统,在1988年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
在战国时期,岷江频繁泛滥,成都平原惨遭西涝东旱的水患之苦。在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率众凿山引水治理岷江,因此修建了都江堰。解决了“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的困境。实现了防洪、灌溉、排沙等一体化治理。都江堰,是水利工程历史上杰出的代表,体现出古人智慧的结晶。
来此地的游人,在山水中拥挤穿梭,站在安澜索桥上,看江水从远处奔涌而来,水面开阔,博大而浩渺。对面的山岗郁郁葱葱,绿树托举出巍峨的宝塔,显得大气而恢宏,静守着江面沉默不语。山坡绿荫中错落的亭台楼阁,古朴而雅致,远处的群山雾气朦胧,水墨含黛,仿佛是回到了历史的久远。
都江堰的鱼嘴是重要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了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排洪。而宝瓶进出口,是内江流入成都平原的咽喉要道,古人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口子,形状像瓶颈,便巧妙地利用水流的自然动力,使江水按比例分配了内江与外江,有效的控制了成都平原的水量,使水流平缓地流入各个灌溉渠道,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成为了天府的粮仓,达到了弯道环流的效果。
这无坝引水的设计,至今沿用了两千多年。李冰父子巧夺天工的壮举,令后人赞叹不已,因此而修建了二王庙,以示纪念李冰父子,保留了“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口诀。内江的水汇入了岷江或沱江,外江的水经金马河直接流入岷江下游,最终在宜宾汇入长江。
清代诗人董湘琴在《游伏龙观随吟》中的诗句:“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诗人以时空交错的视角,将都江堰两千年的治水功绩凝聚于“秦汉月”的意象中,又以“伏龙可曾寒”的叩问,引发了对自然与人文关系乘势利导的哲学思考。
关于李冰父子治水,衍生出降龙锁蛟、二郎神助阵、石牛镇水等神话的传说。相传由于岷江蛟龙引发水患,李冰化身壮牛入江搏斗,最终将蛟龙锁在离堆山下的付龙潭。也是现在伏龙观名称的由来。李冰之子二郎神,得七圣与哮天犬相助追杀孽龙,在青城山激战三天三夜放得致胜。这些传说都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们对治水英雄的崇敬,也融合了工程智慧与民俗的信仰,成为了都江堰文化遗产延伸至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典范。
脚步虚浮,拾得一根竹竿戳地前行,走着走着就飘起了濛濛细雨。顷刻间,繁茂植被上的水珠,顺着叶脉滑落,远处的氤氲被风鼓动,从群山拂过,露出了广袤的翠绿与深邃,映衬着烟雨浩渺的一江碧水,仿佛是从天际踏空而来,浩荡前行。青石板的路光滑而绵长,纤细的枝条,簇拥着白色的小花被雨水打蔫,那一层层的细小的花瓣,便铺满了长长的山间的小路。站在临江高处的一隅,江风徐徐,有了些许的凉意,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楼阁黛瓦,飞檐翘脚的屋檐,敲打出滴滴答答清脆的声响,便有了一种远古幽幽的韵味,尽显了岁月的沧桑与斑驳。
不一会,阳光穿透薄纱般的雾气,露出了温柔的笑脸,这山水相依迷人的景象,是清澈唯美自然的融和。看,这雨后的江山是如此的多娇。水,是都江堰的魂,是从原始荒野的雪山走来;山,是古蜀的源,是雪域高原遥远时空的呼唤。这山山水水,是流年岁月沉淀出的魅力,是大自然勾勒出绝美的剪影,如同画卷般铺展开来,瞬间让我惊鸿,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看这苍茫的山野与水阔的波澜,随着思绪的荡漾,心中便有了诗意,这山与水交织的回响,闪现出了隽永的诗行,承载着斑斓的色彩。让深情的文字,穿透山与水的容颜,迸发出让星辰动容的生命的绝唱。遇山遇水遇美好,山乐水乐,乐在其中。此刻,消除了我心中的块垒,走出了寂寞的幽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