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的光,在寂静的房间里明明灭灭。无意间瞥见儿子的聊天界面,那个备注着“姥爷”的对话框,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我尘封的情绪闸门。
9月18日,儿子兴高采烈地分享:“姥爷,妈说10月1日国庆去山西。” 那是我们和爸爸曾计划好的,暑假一起去的旅行,爸爸总说想带孩子们看看山西的古建筑,说那里的一砖一瓦都藏着故事。可如今,旅行成了遗憾,儿子却还在认真地跟姥爷“汇报”。
10月30日,儿子骄傲地宣告:“姥爷,我上初一了,历史今天考试,我考满分了,老师让我努把力争取在七(期)中也考满分。因为我考满分老师还给了两块糖。” 他是多么想让姥爷知道,想让姥爷像从前一样,摸摸他的头,笑着夸他“真棒”。那两块糖,他是不是也想留一块给姥爷尝尝?
11月8日,家里出了点小意外,儿子焦急又恳切地说:“姥爷,今天晚上,爸妈干活,然后柜子砸到了爸爸身体上,然后妈妈用肩膀扛住了,你今天晚上托梦给妈妈可以吗?”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孩子的世界里,姥爷是无所不能的依靠,哪怕去了天堂,也能像以前一样呵护妈妈,给妈妈力量。他用最纯真的期盼,试图为我们抵挡生活的风雨。
原来,我们以为孩子不懂离别,以为他早已忘记姥爷的模样,可他却用这样笨拙又真诚的方式,维系着和姥爷的“对话”。那些发往天堂的消息,是一个孩子对亲人最执着的牵挂,也是我们成年人被生活磨硬的心,最柔软的软肋。
每一条短信,都是儿子小心翼翼珍藏的思念,也是我们与逝去亲人之间,从未断裂的情感脐带。原来,爱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这些字字句句里,在我们一次次的破防中,温暖地存在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