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鲁南秋意,总带着山亭区西集镇独有的烟火气——路边羊肉汤馆的砂锅里,羊骨与老汤咕嘟翻滚,白瓷碗里浮着翠绿葱花,刚结束晨骑的百余名骑友围坐满堂,汗水浸透的骑行服还带着山间清风的凉意。就在这氤氲着肉香与热血的小馆里,来自台湾的自行车运动专家谢正宽校长,放下手中的汤碗,用带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开启了一场关于“骑行之道”的深度探讨。那一天,没有PPT,没有专业教具,只有一碗热汤、一群同好,和一段至今仍被鲁南骑友奉为圭臬的骑行箴言。作为深耕骑行领域三十余年的从业者,今天我就带大家重温谢校长的骑行智慧,聊聊那些能让骑友受益终身的“道与术”。
一、骑行之道,先懂“敬自然”:与山风共生,而非与坡度为敌
“很多骑友总想着‘征服’山亭的坡,可你们有没有想过,骑行不是和自然较劲,而是学会和山风、坡度做朋友?”谢正宽校长当年的这句话,至今仍被不少老骑友津津乐道。彼时,刚结束西集镇周边山地骑行的骑友们,还在为爬坡时的力竭而抱怨,谢校长却指着窗外连绵的山岗,抛出了他的第一个骑行哲学——敬自然。
作为常年穿梭于台湾阿里山、垦丁海岸与大陆名山大川的骑行专家,谢校长对山地骑行有着深刻的理解:“山亭的坡有个特点,缓坡绵长、陡坡突兀,和阿里山的地形颇有相似之处。很多人爬坡时猛踩油门,不到三分之一就没了力气,这不是体能问题,是不懂‘借势’。”他拿起筷子比划着骑行姿势:“上坡时,身体要微微前倾,重心落在脚踏中轴线上,档位调到轻齿比,用高频率踩踏替代蛮力硬冲——就像这羊肉汤,小火慢炖才出味,骑行也得循序渐进,让肌肉和呼吸适应坡度的节奏。”
更让骑友们印象深刻的是,谢校长强调“骑行不是孤勇,是对自然的感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今天晨骑时,山风是从左侧来的?”他问道,“逆风骑行时,不要硬顶,稍微向侧方偏移一点,利用风的切向力减少阻力;下坡时,不要一味刹车,要学会用档位控制速度,让惯性带着你走,既省力又安全。”他说,骑行的最高境界,是“人、车、自然融为一体”,就像西集镇的羊肉汤,羊肉、羊骨、老汤相互成就,才能熬出最地道的滋味。
十年后的今天,当年在场的骑友们大多还保持着“敬自然”的骑行习惯。有骑友说:“现在每次骑山亭的坡,都会想起谢校长的话,不再想着征服,而是享受风从耳边掠过、光影在林间穿梭的感觉,骑行反而变得更轻松、更有乐趣了。”这正是骑行之道的核心——不是战胜外在的阻力,而是学会与世界温柔相处。
二、骑行之术,精于“练基础”:把简单动作做到极致,就是专业
“很多骑友追求高端装备、复杂技巧,却忽略了最基础的东西——骑行的本质,是把简单的动作做到极致。”谢正宽校长当年在汤馆里,一边给骑友们添汤,一边分享他的“基础论”,话语朴实却字字珠玑。
作为台湾自行车运动协会的资深教练,谢校长见过太多“舍本逐末”的骑友:“有人花几万块买顶级碳架车,却连正确的骑行姿势都不会;有人热衷于学习各种高难度特技,却连紧急刹车、急转弯这些基础动作都练不扎实。”他当场示范:“正确的骑行姿势,应该是手臂微屈、腰背挺直、臀部坐稳,膝盖与脚踏保持垂直,这样既能减少风阻,又能避免关节受伤。很多人骑行时弯腰驼背,不仅累,还容易伤腰椎,就像这汤碗,如果端得歪歪扭扭,汤迟早会洒出来。”
针对山亭地区多山地、多弯道的骑行环境,谢校长重点讲解了“刹车”和“转向”的基础技巧。“很多骑友刹车时只捏前刹,或者急刹到底,这很危险。”他说,“正确的刹车方式是前刹为主、后刹为辅,力度由轻到重,遇到紧急情况,身体重心向后移,避免前轮抱死侧滑。转向时,不要只转车头,要靠身体倾斜带动车辆转弯,尤其是过弯道时,要提前减速、看清路况,外侧切入、内侧驶出,这样既平稳又快速。”
他还强调了“耐力训练”的重要性:“骑行不是爆发力的比拼,而是耐力的较量。很多骑友平时训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到长途骑行就掉链子。其实耐力训练很简单,每天坚持骑30公里,保持匀速,慢慢增加里程,三个月后你会发现,以前觉得难的坡,现在轻松就能上去。”谢校长当年举例说,他自己从年轻时就坚持“每日一骑”,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这才有了如今年过花甲仍能轻松完成百公里骑行的体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谢校长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说,骑行的技巧就像羊肉汤的调料,盐、姜、葱这些简单的配料,只要用量精准、搭配得当,就能调出最鲜美的味道;骑行也是一样,把姿势、刹车、转向、耐力这些基础练扎实,再加上合适的装备,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骑友。十年过去,当年的很多骑友都成了本地骑行圈的“技术担当”,他们常常把谢校长的话传给新人:“别着急追求高端,先把基础练透,骑行的乐趣和安全,都藏在这些简单的动作里。”
三、骑行之魂,在于“修心态”:慢下来,才能骑得更远
“骑行最大的敌人,不是坡度,不是距离,而是自己的心态。”谢正宽校长当年在汤馆里,看着骑友们因为骑行成绩而焦虑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道。作为见证了台湾骑行运动从兴起 to 成熟的专家,他见过太多因为急功近利而受伤,或者因为失去兴趣而放弃骑行的人。
“很多骑友出门骑行,总想着‘今天要骑多少公里’‘要比别人快多少’,把骑行变成了一场攀比竞赛。”谢校长说,“可骑行的意义,从来不是追求速度和距离,而是享受过程中的风景和感悟。就像我们今天来西集镇,不仅是为了骑行,更是为了这一碗地道的羊肉汤,为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如果一味追求速度,错过了路边的山景、身边的友情,那骑行还有什么意义?”
他分享了自己的骑行经历:“我年轻时也喜欢追求速度,总想着打破自己的记录,可后来一次骑行事故让我明白,骑行是一场长跑,不是冲刺。那次我在阿里山骑行,为了赶时间,下坡时速度太快,差点冲出山路。从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骑行要‘慢下来’,看清前方的路,感受身边的风,这样才能骑得更远、更安全。”
谢校长还说,骑行中的“坚持”,也需要平和的心态。“长途骑行中,难免会遇到体力不支、天气恶劣的情况,这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放弃。但真正的骑友,会调整心态,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他当年指着碗里的羊肉说:“这羊肉要炖三个小时才能软烂,骑行也一样,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求成,停下来喝口水、歇一歇,调整好状态再出发。有时候,慢一点,反而能更快到达目的地。”
十年后的今天,很多骑友依然记得谢校长的“心态论”。有骑友说:“以前我骑行总想着和别人比,累得身心俱疲,后来听了谢校长的话,开始享受骑行的过程,不再追求速度和距离,反而觉得骑行越来越有乐趣,也坚持得更久了。”这正是骑行之魂——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用享受的心情感受过程,才能在骑行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四、骑行之乐,归于“聚同道”:单车连接你我,热爱传递力量
“骑行不是一个人的孤单,而是一群人的狂欢。”谢正宽校长当年在汤馆里,看着满堂欢声笑语的骑友们,笑着说道。作为常年组织骑行活动的专家,他深知“同道中人”对于骑行的重要性。
“我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骑友,但像山亭骑友这样热情、团结的,真的很少见。”谢校长当年感慨道,“一百多个人,为了同一个爱好聚集在一起,一起骑行、一起交流、一起分享美食,这种氛围太难得了。”他说,骑行的乐趣,不仅在于运动本身,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很多骑友通过骑行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找到了人生伴侣。单车就像一座桥梁,把原本陌生的人连接在一起,这种因热爱而产生的情谊,是最珍贵的。”
他还强调了“骑行传承”的重要性:“作为骑行前辈,我们有责任把骑行的知识、技巧和理念传递给更多人。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经验,而是希望大家能把这些骑行之道分享给更多喜欢骑行的人,让更多人爱上骑行、安全骑行。”谢校长当年还现场组织了一场“师徒结对”活动,让有经验的骑友带领新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十年过去,当年的那批骑友们,很多都成了山亭骑行圈的“前辈”,他们传承着谢校长的理念,积极组织骑行活动,分享骑行知识,帮助新手成长。西集镇的那家羊肉汤馆,也成了骑友们的“聚集地”,每年都会有骑友在这里举办“十年之约”骑行活动,纪念当年谢校长的那场骑行分享会。有骑友说:“谢校长不仅教会了我们骑行的技巧,更让我们明白了骑行的意义——以车会友,以骑传情,让热爱传递下去,这才是骑行最大的乐趣。”
结语:十年薪火传,骑行之道永不过时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山亭区西集镇的羊肉汤馆依然烟火缭绕,当年的百余名骑友大多已两鬓染霜,但谢正宽校长的骑行之道,却像一碗熬了十年的老汤,愈发醇厚、愈发有味道。
作为一名自行车运动专家,我深知谢校长的骑行之道,不仅是专业的技巧和经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敬自然、练基础、修心态、聚同道。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能让骑友们在骑行路上少走弯路、多享乐趣,也能让骑行运动变得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如今,骑行运动在大陆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骑行的行列中。我希望每一位骑友都能记住谢正宽校长的骑行之道,在骑行路上,不仅追求速度和距离,更要懂得敬畏自然、夯实基础、平和心态、珍惜友情。因为骑行的意义,从来不是到达目的地,而是在途中遇见更好的风景、更好的别人,以及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带着谢校长的骑行之道,在人生的骑行路上,慢下来、稳下来、乐起来,骑得更远、更久、更精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