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菲)如果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地名就是其中最生动的书签。近期,盐城发布了新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沉淀着岁月沧桑的河渠、古井、古街、古桥,犹如打开盐城历史大门的钥匙。不妨带上这份名录,走进盐城的大街小巷、河畔井边,阅读这座城市的千年故事。
河渠:流淌的文明脉络
串场河是盐城一条历史悠久的大河,全长180公里,南与通扬运河相交、经东台向北至阜宁入射阳河。最开始是唐朝时修筑海堤形成的复堆河,因串联沿海多个古盐场而得名,是盐城人民的“母亲河”。作为一条承载千年水运和海盐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盐城正不断挖掘串场河历史文化资源,将沿线文旅景点串珠成链,建设串场河海盐历史文化长廊。
蟒蛇河位于盐都区,是新洋港上游的主要支流,它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防洪灌溉河道,因河道蜿蜒曲折如蟒蛇状而得名,承担着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和航运等功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历史上,它为沿岸农业发展、百姓生活提供了充足水源,也见证了农耕文明演进。如今,河边绿树成荫,成为市民骑行、漫步、露营的好去处。
皮岔河东西流向,流经建湖的庆丰、芦沟两镇,盐都的龙冈镇,上承高邮、宝应诸河荡之水,归新洋港入海,河身宽大、岔港多,所以名为皮岔河。河流两岸,原生态的河道、河岸和村庄,田园风光与村落景致相映成趣,承载着盐城人民对家乡水土的深情。
海陵河是阜宁县益林镇境内重要的水路通道,至今有几百年历史。古称海陵溪,上游起源于马家荡,下游流入射阳河,是阜宁境内罗桥、益林、东沟三镇的引排河道。历史上,海陵河是益林豆油、豆饼等大宗物资外运和南北货集散的黄金水道。有“商贾云集之地,繁华兴旺之河”之称。
建湖县的九龙口,是大自然与人文历史共同雕琢的瑰宝。九条河流在此汇聚,形似九龙戏珠,故而得名。相传,九龙口与古老的神话传说相关,周边的村落、农田与湿地景观,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地域风貌,承载着建湖地区的民俗文化与生态记忆。
安丰海河位于东台市安丰镇,是历史上重要的运盐河道,与串场河、三仓河共同构成了古镇“两河夹一街”的独特布局,对安丰的盐业繁荣和商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明清时期,安丰作为“淮南中十场”之首,盐业兴盛,商贾云集,海河成为连接盐场与外部市场的交通命脉。
古井:安静的时光印记
盐城瓜井在今盐城中学校园东北角(永宁寺旧址)。井深水甜,大旱不涸,保存了近两千年。相传孙坚在盐城任县丞期间,他父亲孙钟在县城南门外开挖深井,引水种瓜,这瓜井便是孙钟留下的。瓜井作为市区重要古迹,不仅是盐城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承载着“孝亲”“仁厚”的传统美德。驻足井边,仿佛仍能透过千年时光,窥见孙钟种瓜、孙坚汲水的温情画面。
双凤井位于大丰区草堰镇,由东井、西井组成。如今东井水质尚可,仍能满足周边群众生活用水需求;西井虽半侧被土墙掩盖,但井栏依旧完整。相传北宋时期,范仲淹任东台盐仓监主持修建捍海堰时,同时开凿了这两口井。因范仲淹心系盐民、功德卓著,民间传有“双凤报恩栖落于此”的故事,两口井也因此呈“双凤”之形,成为他庇护百姓的历史见证。
宋代义井位于大丰区草堰镇,开挖于宋代,距今800余年。根据史料记载,清代文学家李汝珍曾居住于玉真观二楼,用此井水磨墨写成《镜花缘》前五十回,从而赋予义井又一深厚文化内涵。宋代义井受人为生产生活活动及风化影响,致使井砖有所腐蚀,但古井主体保存完好,井水清澈甘甜,仍继续为周围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丰赐墩古井传说源于唐朝,县内唐家营、北沙湾均为唐太宗讨伐盖文苏的驻兵营垒。丰赐墩与唐家营近在咫尺,又有丰赐墩可为烽火台,当有驻兵。由于丰赐墩地理位置重要,为帅帐所在,军需官为解决帅帐饮水困难,在此建砖井,以供军用,并造福于丰赐墩村民。自始至今,古井从未干涸。
缫丝井是东台西溪古镇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紧密相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缫丝井相传为汉代曹长者家中的水井,因七仙女为帮助董永赎身而在此汲水缫丝织锦,故得名“缫丝井”。后来,井亭毁于战火,但古井幸存。
显卿古井位于东台市安丰古街“抬盐巷”,此处曾是盐运要道,巷道因直通盐码头且运输繁忙得名。井水不仅解决了盐工饮水问题,更成为盐业历史的见证。此古井是元代嘉松府提举司吴显卿于至正年间出资开凿,承载着安丰乡贤的善举与盐文化记忆。
古街:鲜活的市井画卷
亭湖区的儒学街,是盐城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古街之一。因历史上曾为学宫、文庙所在地而得名,见证了盐城七百多年的文脉传承。历史上,这里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学风浓厚,文化底蕴深厚。如今,儒学街依旧保留着传统的市井风貌,新旧店铺交融,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活力。
大丰区的丁溪古街道,曾是古丁溪盐场的核心区域,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便已记载“草堰丁溪场”之名。现存的古街道总长225.1米,保存较为完好。作为古丁溪场的主街道,承续至今,达两华里之长,连接兴化之境和丁兴公路。
古桥:承载着古今岁月
登瀛桥位于亭湖区,建军路与串场河交汇处,是盐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登瀛”二字意蕴悠长,有传古人登桥可遥望东海,“瀛”即大海,桥名由此而生,也有盐城富户沈登瀛善举得名之说。明万历年间的《盐城县志》中,“登瀛晚眺”已名列“盐城八景”。清人高岑曾以诗句“众仙携手共登瀛,入画芳菲一望平”赞叹此处的绝美风光。
东门闸遗址位于亭湖区人民南路南端,小洋河与串场河的交汇处。东门闸是盐城历史上的入海口和范公堤上重要水利设施,为古范公堤十八闸之一。据明万历《盐城县志》记载,闸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现存闸体为明万历四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年间多次重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