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新闻发现个怪现象——国内景区一边喊着"人山人海",一边悄悄倒闭。过去五年里,光4A、5A级景区就倒了10家,像张家界大庸古城这种砸了24亿的项目,现在日均售票不到20张,停车场反而成了最赚钱的地方。说实话,这哪是经营不善,根本是游客在用钱包打脸。



现在的年轻人早学精了。你景区酒店敢挂"豪华湖景房"标价1288元,他们就敢在隔壁公园支帐篷。2025年国庆数据显示,全国24亿人次出游,但购物中心走廊、景区草坪上到处是露营垫。不是大家变穷了,是有些人把游客当韭菜的姿势太难看了。

那些倒闭的景区几乎全踩了三个雷:首先是"仿古古镇综合征"。成都龙潭水乡砸20亿复制《清明上河图》,结果商户被高租金逼跑,现在成了亚洲最大废弃影视基地;杭州兰里景区更绝,打着江南水乡旗号卖楼,等房子卖不动,直接推土机平了地块。

其次是"石头经济学"走火入魔。苏州静思园老板囤了4万块太湖石,给块石头标价3个亿,结果破产拍卖时连1亿都无人问津。游客又不是地质学家,谁愿意花门票去看堆砌的奇石?

最致命的是"地产反噬"。重庆龙门阵、河南养子沟这些景区,表面搞旅游实则玩资本游戏。开发商借债拿地——修景区抬房价——卖完楼甩手跑路,这套十年前能玩转的模式,现在连银行都懒得接盘。
但真有景区悟了。洛阳龙潭大峡谷破产重组后,8年坚持卖1元冰棍、4元西瓜,去年客流反超疫情前;贵阳三水景区亏了5个亿终于想通,把厕所修得比售货亭还干净,亲子家庭主动当自来水。这些案例说明:游客反感的不是消费,是"来都来了"的绑架式收割。
文旅部数据很有意思:2024年景区客流涨15%,收入却跟不上。这说明年轻人不是不花钱,是不愿为同质化的青砖黛瓦买单。隔壁博物馆免费预约秒光,露营装备销量翻三倍,市场早给出了答案——当景区忙着在仿古建筑里塞烤肠摊时,年轻人已经转向了星辰帐篷和古籍特展。
说到底,这场倒闭潮是市场的自净。那些还指望靠门票+地产+商铺"三件套"割韭菜的玩家,迟早要交学费。毕竟现在连大爷大妈刷短视频都知道:"花200块看人造古城?不如自带干粮去真迹前面打卡。"(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统计公报/企业破产公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