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刚过,贵州各地温泉景区迎来首批康养游客。11月9日,记者来到息烽县温泉镇温泉度假村,大大小小的汤池坐满了从全国各地前来体验的游客。
“退休后到处旅游,最后还是最喜欢贵州。”来自上海的沈先生笑着说道,“这次特地带着老伴和朋友们过来,就是要好好享受这里的温泉。”不远处的汤池里,来自成都的李先生也对这里的温泉赞不绝口,还不忘向记者推荐:“温泉不错,辣子鸡也好吃!”息烽温泉以其富含偏硅酸和锶的重碳酸钙型氡泉而闻名,这些汤池中升腾的热气,正是贵州冬季康养旅游季开启的生动信号。

这份冬日里的温暖正在贵州多地同步上演,其中“中国温泉之乡”石阡县的温泉群日涌水量达2.23万吨,富含硒、锶、锂、氡等20余种微量元素,当地创新推出“温泉+中医康养”“温泉+文旅融合”模式,将“热资源”转化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暖引擎”。思南九天温泉作为贵州省“金汤级温泉度假地”,近期成为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景区巧妙地将温泉与地方美食文化相结合,推出的思南土家特色“簸箕宴”深受游客喜爱。

与此同时,贵州南部的“阳光康养胜地”也迎来了旅居热潮。素有“天然温室”美誉的罗甸县,年平均气温19.8℃,冬季平均气温12℃,年日照时长约1350~1520个小时,享有“贵州小三亚”之称。据了解,由“老伙伴”旅行商组织的首批康养旅居游客137人于11月5日抵达罗甸,这批主要以川渝中老年人为主的游客将在罗甸居住8天。不少游客表示,罗甸县气温很暖和,非常适合秋冬旅居。
贵州的康养旅游不仅停留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多元体验。在丹寨县,当地打出“文化养心+温泉养身”的组合拳,游客在温泉疗养之余,还可以体验古法造纸、蜡染等非遗项目,实现身心双重滋养。施秉县则立足“中国太子参之乡”的资源禀赋,创新推出太子参炖土鸡等养生菜品,将药材资源转化为旅游消费场景。

产业融合为贵州康养旅游注入新动能。黔西南州围绕“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建成沐云温泉酒店、纳具和园康养小镇等标杆项目,培育云屯公园、普安世界茶源谷等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毕节市精准推出“暖汤毕节·康养之旅”特色线路,将百里杜鹃花舍锶锂温泉、初水花源温泉的“金汤”体验与大方奢香古镇的彝风古韵巧妙串联。
随着冬季深入,贵州各地的康养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将贵州列为冬季旅游目的地,这片多彩的土地正以其温暖的泉水、和煦的阳光、多彩的文化,为来自四方的游客奉上一场独具特色的康养之旅。在这里,每一个寻找温暖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惬意与舒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凯茗
编辑 周麟宇
二审 杨凯茗
三审 陈海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