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的东北方,有一座叫做“甬”的城市正在悄悄崛起。它没有杭州互联网之城的光环,也没有温州民营经济之盛名,却依靠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浙江省内崭露头角成为新的“黑马”,这里有着7000年河姆渡文明留下的印记、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的历史辉煌以及长三角南翼经济发展引擎的地位;从古老的藏书楼到世界级深水良港再到单项冠军企业遍地开花,“宁波商帮”传奇故事中的每一步发展都稳健扎实且充满韧性。
宁波的历史,要从八千多年前的井头山遗址和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说起,这里是中国最早文明的一缕曙光。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这里筑造句章城,这是宁波建城之始。到了唐朝明州州治移到三江口并筑内城,这时宁波城市格局才真正成形。那时明州港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商船往来密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把明州改名为宁波,这个名字寄托着他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愿望。
宁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天一阁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一个私家藏书楼,“书藏古今”的文脉传承在这里见证;四明学派、阳明学派和浙东学派的思想交汇,让这座城市有了“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底蕴。唐宋时期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宁波是南北物资的主要集散点。到了元朝则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港。明朝后期虽因海上禁运的政策使贸易受到限制但已发展至“宁波商帮”跻身十大商帮之列登堂入室,鸦片战争后开埠,商业群体把活动中心转移至上海,这又对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造成了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宁波发展步入快车道,它是全国首批计划单列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凭借着港口的优势深入融入全球经济的宁波,其宁波舟山港是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发展态势良好。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势头不错,202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147.7亿元,增长率为5.4%,在全国的城市中排第11位,在这里城市的经济实力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一个产业维持现状,而是建立在均衡的产业结构之上,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数字产业等支柱产业和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共同构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
宁波的民营经济充满活力,给发展带来很强的内生动力。更重要的是,宁波是靠制造业起家的,但一直在寻求突破,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智改数转”“抢滩未来产业”,加快数字化改造步伐,布局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空天科技等九大未来产业赛道,这种“由实转数”的路径和杭州“由数转实”的路径正好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共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领域里,宁波同样生机盎然,改革开放之后,宁波的演艺市场从缺乏到繁荣转变,从过去一票难求的传统戏曲演出,到1981年第一个外国摇滚乐团进入,再到新世纪宁波大剧院,音乐厅等一流场馆建成,宁波逐渐发展成辐射舟山、台州等地的“演出码头”,2003年开始,宁波开始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立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市场化运作使得演出收入大幅增长,并且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来访交流。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在宁波上演时的一票难求场面,证明了这座城市对高雅艺术的接纳程度。
宁波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现代海洋城市,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它处在大陆海岸线的中段,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港航合作的关键节点,正在创建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依靠海港、空港、陆港以及信息港“四港”的联动作用来塑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教育领域,这里有着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可以给城市发展给予人才保障及智力资源。
但宁波同样清楚自身短板,南京等科教资源密集城市相比,其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尚有不足。近年宁波正努力补足短板,加大对科教人才投入力度,诸如博士后专项引进行动,争取新增博士大学生人才并推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高校建设等等举措都是为了强化科教资源对城市发展支持能力。
从三江口的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的崛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不需要短期爆发,靠的是自身的港口优势、产业均衡、文化底蕴和务实精神,一步步把根基扎稳实牢。这座城市历史连着当下,从河姆渡的稻作文明到现在制造业的“单项冠军”,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清晰可见。
未来,宁波能不能成为浙江的第二个杭州并不那么要紧,重要的是它正在用自己的步调和方法,在港口城市这条路上摸索着向前走。当杭州因数字经济光芒万丈的时候,宁波正用事实告诉大家:制造业和开放经济一样能够带来强大的竞争力。这座有着厚重历史底蕴与创新精神的城市,能否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它的将来将会怎样重新诠释“黑马”这个词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