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作为省会是毫无悬念的。但有一座城市正在蓄力等待破茧而出,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科技城”的绵阳。人们还在热议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时,绵阳凭借深厚科技底蕴与创新活力早已悄悄成为又一个黑马四川!
绵阳有底气,靠的是一份独属绵阳的城市基因,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命名的 “科技城”,肩负着国家赋予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拥有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20家,国省级创新平台 264 家、两院院士29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都成为了推动绵阳快速发展的根基
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绵阳的工业根基可追溯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有那“三线建设”的时期,这座城市曾经历过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感,在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之后,如今又展现出新生机与活力,在2023年的时候,整个绵阳地区实现的生产总值为4000多亿这么个数字,这是四川除了成都之外第二个迈入这一步的城市,等到到了2024年,绵阳GDP就变成4344亿,并且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左右这样一种情形当中。
科技创新是绵阳最亮的底色,在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国内首创医用回旋加速器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涪江实验室在核医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使核医疗技术更好地造福社会。这些创新成果提升了绵阳的科技水平,也给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绵阳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两头用力,创新实施“科技助理”制度,让懂科技、懂市场的人员去帮助成果走进市场。常态化开展骨干企业走访科研院所行动,探索出一套“技术+团队+股权”的捆绑式科技成果整体化转化模式,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的深度对接融合。这些做法使得绵阳的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在两年时间里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上升了24位,成为了全国进步最快的市州。
产业发展上,绵阳有多种布局,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大企业长虹、九洲等不断发力,新的显示技术、光伏储能这些新兴产业增长快,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这些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形成,绵阳还提前规划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商业航天、前沿新材料这些未来产业,为以后的发展储存力量。
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绵阳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传统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齐头并进。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模式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系统性产业发展思路,保障了绵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建设方面绵阳注重城市品质和活力,绵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较高,在科技城新区有科技地标聚集,在涪城中央商务区则是地标林立。营商环境也一直在改善,打出“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品牌,线上线下各种方式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这些努力获得肯定,“2024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榜上有名。
绵阳的发展不只是体现在经济数据上,还体现于民生改善之中,绵阳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大,这体现出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群,经由执行教育“双优”工程,绵阳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分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医疗领域,绵阳推进检查检验结果相互承认改革,削减患者的再次检查负担,而且推出了诸如“信用就医”之类的便民服务。
相比于川南的宜宾,绵阳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特点。宜宾依靠着长江黄金水道以及动力电池产业,在交通枢纽与生态旅游上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是绵阳在经济总量、人均GDP、医疗资源、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明显高于宜宾,且第三产业发展比重更大,呈现更好的经济发展态势,特别是绵阳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为自身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区域协同发展上,绵阳同样积极,涪江流域城市之间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生态共治等展开合作,绵阳与周边城市正在形成发展合力,“绵碚”合作尤其显著,在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展望未来,绵阳也有了自己的目标:用三年时间推动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为此,绵阳要扎实开展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等八大行动,加快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基地、消费副中心、金融副中心等等。
绵阳的崛起并非偶然,这是它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一直坚持推动改革创新的结果。这座城市向我们表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才是关键的动力源泉,与单纯扩大产业规模相比,绵阳更加看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因此它的后劲会更强一些,潜力也更大一点,大家对绵阳的发展有何看法呢?这座科技之城能不能成为四川的新经济增长点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见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