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武鸣区太平镇的葛阳圩,参观完文昌阁和葛阳书院,正想离开前往太平镇时看到红砖青石瓦戏台。以戏台的石材来看也就是民国年间的事,不过是不足百年的历史,查阅文献才得知戏台是清朝道光年间修建,将近200年的历史。对古文物颇感兴趣的我看到葛阳圩的古戏台内心极度亢奋,或许是这次游玩武鸣区最意外的收获。
戏台位于葛阳圩,因此称之为葛阳戏台,修建于清朝道光19年(1839)。葛阳戏台的对面是文昌阁和葛阳书院,很显然,葛阳戏台、葛阳书院和文昌阁是同一时期的古建筑。葛阳是明清时期武缘县文人制造基地,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人刘定逌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在外任职多年,告老还乡后回葛阳圩兴办义学,葛阳书院就是刘定逌创办。
刘定逌毕竟是个文人,对于文艺事业相对较执着,兴办葛阳书院,修复文昌阁,为了看戏还筹备钱财修建戏台。钱财筹备工作完成,只等待吉日开工,无奈岁月不饶人,戏台还没有修建,刘定逌就离开人世。葛阳戏台是刘定逌后人主持修建,不过墙体上有“南宁陆君荣造”字样,想来修建戏台的工匠头应该叫陆君荣。
葛阳戏台坐南朝北,三面台口,台面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建有阁间。阁间并非人住,而是更衣间。戏台墙体上彩图和文字,200年的时间内彩图经历过多次翻新,文字相对较清晰。上图的“神人以和”清晰可见,神人以和,字面上应该是人和神都应该和平相处的意思。人是现实中存在,神只是唯心世界的构思人物,两者以和为贵,共同生存或许就是当时百姓对生活和生存的愿望。
以前也在武鸣区参观过一座戏台,戏台墙体上所写的是“人有所操”,看起来挺有崇思敬意,但倒过来看则是另一层意思。葛阳戏台的墙体上没有书写“人有所操”,想来前辈们对文字的理解和构思相对较丰富,同时为了不给后人留诟病,没有将“人有所操”四个字刻在墙体上。
旧社会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而能够接受教育的都是地方豪绅或者大地主家庭,也只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才喜欢看戏和听的同戏文里的内容。度娘上介绍,葛阳戏台开场,台前的空旷地能够为2000多人同时看戏。2000多人同时看戏,想来葛阳戏台的规模不小,相必隔壁的陆斡镇文桐戏台都有点逊色。
旧社会的民居百姓对文明精神追求相对较饥渴,但获取文明精神的途径相对较单一,看戏或许就是当时获取文艺信息最佳的途径。葛阳圩尽管有戏台,但地方没有戏班,想看戏只能宴请外地戏班来葛阳圩演出。看戏对于民间百姓来说是奢望,但对于葛阳圩的豪绅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葛阳圩又是武缘县文人摇篮,地方豪绅非常经常掏腰包请戏班,而葛阳圩的百姓也因地方豪绅而占到免费看戏的便宜。旧社会的治安环境不好,戏班担心被抢劫,结算出场费时不要现银而是稻谷。据说当年宴请普通戏班一个晚上好两担稻谷,高级戏班则是500担,不知是不是真的。
远看本以为朝廷后宫在春分时节宴请画匠作画,只有春天的时候后宫宴请来的画家画作比较好看,画面栩栩如生,看得人如痴如醉,更让人联想翩翩,不知是不是真的。解放后的头20年还有演出,特殊时期还是批斗会的场所,改革开放后随着文明精神获取的渠道转变,戏台就闲置,加上戏台的年龄逐步增大,成为危房的几率增加,葛阳戏台因此就进入无限期闲置,不知往后还有没有机会看到戏班在戏台上演出,村民还有没有机会再台下看戏。茶后文,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