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林蓑衣山,是今年秋冬昆明户外界最热门的线路之一,这个被誉为“水上石林”的地方,不断出现在朋友圈中,引得我们对它充满了好奇。本周群里安排去走蓑衣山,正合我们的心愿。



早上8点20分,我们从地铁昆明火车北站乘车出发前往徒步起点,98位友友如约而至,我们包乘两辆50座的大巴车,参加人数是近期活动的新高,足以见得大家对这条线路的向往。
经过1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徒步起点。10点钟,我们开启徒步,向南、向东、向北行走,走了一个逆时针的环线。15点30分结束徒步,手机软件记录行走距离为12公里左右,累计爬升不到200米。我们出发不久看到一块牌子标注为“14#机耕路”,结束时临近路段上的牌子标注为“18#机耕路”。



徒步地点示意图。
蓑衣山位于石林县城东南部、石林西站的东部,它隶属于石林县长湖镇。在高速公路上有一个叫做“蓑衣山”的服务区,前往滇南方向的车辆会经过那里。
我们徒步时,能看到不远处的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的景致,蓑衣山周边几条高速公路包围着,是交通条件不错的地方。但是,要深入其中,得走田间小道、机耕道路,是需要花费些体力和精力的;蓑衣山近期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那里出现了二十几年才有的“水上石林”奇观。



淅淅沥沥、降雨不断,走泥泞道路、穿行在石林间,我们都变成了“泥腿子”。
感觉今年昆明的降雨量出奇的多,进入秋冬季节了,降雨的势头依然未减。天气预报说今天开始又有一次强降雨、强降温,但从时点预报上看降雨会在下午,大家都做了充足的准备,未曾想到我们到了徒步起点时,天空就开始了降雨,没有了上周六的好运气,我们开启了雨中徒步的模式。
被雨水浸润的机耕路泥泞不堪,农用车车轮碾出的沟壑已积满了水,将红土和成了稀泥。我们尽量挑拣着硬肩路行走、或是借助草地前行,但是不管用,不多一会,我们的裤脚、鞋面都沾上了红泥。大家笑言,我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



一路上,见得最多的是石林中的烟田、玉米地。这个季节玉米已经收割,地里是枯黄的玉米杆,被扎成如稻草人一般的玉米垛,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田地中。地里的烤烟还未收割完,绿色、黄色的烟叶参差不齐,有的枝头还开着粉色的花儿,被雨水浇灌后显得很是娇艳。
在田间地头,分布着众多黑色的巨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分散、或集中,形成特色不一的景致、任你想象。当地人在石林间的田地盘得很好,在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之间,种上了玉米、烟叶、南瓜,田地与巨石和谐相处,石头上挂着几个南瓜、烟叶靠在石壁上生长,惊叹之余,让人感慨当地人劳作的不易。



石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状各异的巨石吸收了充足的水分,呈现深黑色的模样,石林之间的土壤是黏性极高的红土,和了雨水后的红泥变得更加粘脚,我们的鞋底粘上了厚厚的泥层,想要将它甩掉也不容易。
开始,我们还不时在石头上、草地中搓脚减泥,并不见效,走几步,鞋底又沾满了泥,干脆不去管它,任鞋子增高、增重,实在厚得不行、抬不动腿了,就停下脚步,用手杖清理一下脚底的泥层......如此反复,乐此不疲。大家笑言,这样的“负重锻炼”仿佛回到了玩泥巴的童年时代......



在无数石林间穿行,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造型,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这个像是阿诗玛、那个像骆驼,回头一看有个大大的双面人,一个形似青蛙的大石头上方圆圆的小洞透着亮光,像极了明亮有神的眼睛......
我们边走边看,发挥着不同的想象、分享着不同的感受,在行走中收获一份快乐的体验。



这个像是阿诗玛。

那个像骆驼。

这里有一个大大的双面人。

这里还有一只眼睛明亮的大青蛙。

蓑衣山洗麻塘,今年惊现难得遇见的“水上石林”美景,我们体验了。
说起蓑衣山,我们的印象中只有高速公路上一个服务区的名字,“蓑衣”是年少时代的记忆,在多雨的山区,人们用草编织成形、披在身上用以挡雨,深色、笨重,是蓑衣留给我们的记忆。在现在、在城市里,蓑衣早已不太常见了。
记得当时看到蓑衣山的名字,我们就有个念头,猜想这里一定是多雨的地方,那样才会有蓑衣的用武之地。



蓑衣山成了今年秋冬昆明户外界最热门的线路之一,没去之前,很多老昆明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更不知道它有着什么独特的魅力。
这也怪不得我们,原来,在遍地是石林的地方,这片深藏山中的万亩石海并不引人注目;得益于今年昆明降雨量充沛、洗麻塘蓄水充足,才重现了“水上石林”之奇观。



经过了很长一段泥泞的道路,我们终于看到了水面连片的景致,远远望去,怪石嶙峋、突出水面,整齐的玉米垛与之相映,走近湖边看到,近水岸一侧有大片的玉米垛被水淹没,只露出垛尖,猜想这里曾经是一片玉米地。
这就是洗麻塘了,传说是彝族先人洗麻织布的地方,因此得名,据说当年电影《阿诗玛》曾在这里拍摄阿诗玛洗衣的场景,因而名声远扬。



曾几何时,这里缺雨少水,土地干涸,洗麻塘变得名不副实了,这里变成了一片茫茫石海,被淹没在山林中。在石林间开垦、种植,想象那里的人们并不容易。
从8月份起,这里有了水,原来的小坝塘变成了大大的湖面,“水上石林”再次声名鹊起。很多户外群组织到这里徒步,蓑衣山成为热门的线路。



洗马塘迎来了众多游人,大部分是和我们一样的徒步者,少量是开车前来的游人,从着装的干净程度就能分辨出这两类人。
我们是西进东出,先走了难走的土路、再到砂石路、走湖边碎石路,鞋子、裤子都如同掉入过泥塘;另一队东进西出的徒步者的情况比我们好一些,他们的鞋子上有泥、裤子却是干净的。听到他们的谈话:看到我们的模样,他们释然了......



湖边用长条方砖铺了一条小道,连水泥都没用上,看得出是一条临时铺成的观景道路。先前走泥路的艰辛与窘迫一扫而光,大家都被这片少见的水上喀斯特景观吸引了眼光。
今日天阴,石头灰黑、湖面宁静,色彩有些沉闷,但是配上友友们鲜艳的着装、还有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我们视野里的画面一下子就变得灵动起来了。



现场关于洗麻塘的介绍牌是这样说的:“洗麻塘石林面积7418.26亩,为溶丘地貌,泥盆系曲靖组(国际地层码D2Q),发育于二叠纪初,距今2.99亿年,是城堡状石林的典型代表。城堡内不仅有湖水,还发育有独立的石柱,高3-10米.......”
2.99亿年啊,真是令人惊叹了。在洗麻塘湖边经营烧洋芋、卖矿泉水的当地人告诉我们:20多年了,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风景……不由得让人感叹:看美景,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周末徒步,我们去石林蓑衣山、赏水上石林,虽遭遇降雨不断、淅淅沥沥,却邂逅了难得一遇的洗麻塘“水上石林”美景,收获了一份特别的体验,甚好。

(2025年11月8日,星期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