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有个七里店
淄川城区周边有些村子的名字特有意思。
南去有着二里庄、七里店,北去有三里沟、十里铺,东去也有一个十里村……
这村子起名就是随意而简单,依据到城里的距离定名。
一次,骑自行车闲逛,误打误撞地走进了七里老村。
虽然道路大多都硬化到院子门前,但巷子基本保持原样,曲里拐弯的,很多的“三尺巷”。只有一条南北主道,挺着宽窄不一的身型,延续而去。自己就顺着这主路前行。
走着走着,前面突然断头了。一段坑洼不平、高低不一的路面,大约也就十多米吧,展现在眼前。
这村人,大街小巷的路都修了,就差这么点儿了。这玩的是啥猫腻!
可仔细一瞧,觉得不是那回事。这是故意留存的吧?!
一个小斜坡,三五户人家,有一个岔路口向东去。中间地面上是用巨大的条石铺设的。长短的尺寸根据需要不太一致,但宽窄基本相同。两边还称有路牙石,这在现代看来也是很规范的建筑风格了。材质应该是石英石。不远处的山上就储藏了很多,就地取材了。
条石上有着明显的两道印痕,有的地方深达半尺。从痕迹的宽度来判断,应该是大车的车辙留下的!
自己还在纳闷呢,恰好遇到几位村民。他们告诉我,这里以前是南通博山、北通城里西关的大道,也叫“官道”。别看现在荒无人烟的,以前可以说是车水马龙,热闹得很呢!
窄窄几米就坐落在狭窄的小巷里,与一旁的张博路相比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也叫“官道”?昔日的辉煌只能靠想象来回放了。
“千年大道走成河。”村人冷不丁又来了一句。
“河,在哪?”“您说的该不是孝妇河吧!”
“不是的。”
“老辈人讲,村南面的路是修在高高的田地上的。随着时间的延续,硬生生在土地上碾压出一道深沟,这深沟据说有五米多。人们就夸张的说,路成了河了。”
这深沟,找不到了。但对于人力与时间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惊人表现绝对叹服。
再次探下身子,触摸这经历了不知多少年了的石头。决然知道它们曾经目睹过无数的悲欢离合,聆听并记忆了很多的人情故事。但它们不能说话,也不能回放影像,默默中任凭世事变幻。
但,只要路还在,有序的排列,满目的沧桑,深陷的沟壑,足以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车轮滚滚中,博山的琉璃、陶瓷,淄川的煤炭、五谷,正沿着大道运到县府,送到省会,甚至直达京城;“吱嘎吱嘎”的独轮车来了,车夫顾不得擦去满身的汗水;战马嘶鸣,将军威武,马蹄的铁掌撞击在石头上发出刺耳的声响、爆出刺目的火花……
保留了这段路,就是保留历史,就是保留故事,就是保留曾经的努力……此时,才真真正正地感觉到村人的伟大之处。特别是路两边的几户人家,甘愿领受不便之苦。
村人还介绍说,村中修有真宫观,也叫修真观。
寺院见过不少,道观还真是不多。看看去。
一座东西面向的牌坊告诉了道观的所在地。
通体全部用石料卯榫而成。立柱很是稳健,牌匾硕大,两面皆书鎏金大字“真宫观”。顶脊是用雕琢而成的大石瓦扣成,分为三个部分。中间位置最高、面积也最大,顶部雕刻着精美的二龙戏珠。两边的略低一些。都舒展着飞檐。横梁、竖柱也雕刻了龙的模样。为着喜庆,人们还在周围挂上了红红的大灯笼。
道观分正门和侧门。因为看到工人们在整修,怕给他们添麻烦,就在门口观瞻。
恰好门外有一石碑,还有一说明牌,我就拍摄了下来,供大家参考、了解。
读万卷书也好,走万里路也罢,看看自己真是渺小。就连小小的淄川还有这么多未知,真是愧做淄川人。
修真观碑刻:
修真观,位于淄川区将军路街道办事处七里社区。始建年代应为元代,明洪武二年重修,又名真宫观",也叫“长春观”。寺院为二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42米,东西宽42米,呈正方形,占地1764平办米,有房屋6栋,卷棚1个,钟楼1座,山门1座,碑刻3通。其中正殿建筑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管次会重建和维修。
真观历史人文价值浓厚,为淄博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零二九年,淄川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积极争取市文物局维护资金,并委托山东崇文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对其前院,墙体、屋面、门窗,进行了保护修缮,整洽隐患,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二零一九年施工完成,并纳入文物保护档案。今刻石以志。
真宫观简介:
修真观位于七里店村,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康熙版《淄川县志·寺观》载:“修真观,长春真人所赐之名也。元延祐初,提点王志道建有栖霞衣思斋,撰王志道道行碑。又至治元年,浙西贡士聂明德撰长春真人门徒王史郭公碑。邑南七里店。”乾隆版《淄川县志·重续仙释》则称:“长春真人,修道于邑南七里店,,今长春观即所赐名。有至治元年浙西贡生张明德撰真人门徒王史郭公碑。”长春真人指丘处机,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延祐(1314-1320)为元仁宗年号,可知修真观在元代中期就已经存在,且长春观即修真观。至治为元英宗年号,至治元年为 1321 年,至治元年碑早已无考。明洪武二年(1369)重修,又名真宫观。
摘自:政协淄博市委员会编委会《淄博记忆乡村》
摄影、文字、编辑:张先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