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站在“八棵树精神”公路文化主题广场,我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落在那八棵苍劲挺拔的杨树上。掌心轻贴需两人合抱的树干,粗糙的纹理间仿佛仍嵌着戈壁的风沙,指尖所触的每一处起伏,都如翻阅一部镌刻于年轮中的岁月史诗。
在这片年均降水量不足百毫米、狂风足以卷石击窗的戈壁荒原,八株杨树从七十多年前的纤弱幼苗,成长为今日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它们是一代代公路人用青春浇灌、以汗水滋养的精神图腾,更是河西走廊交通命脉从筚路蓝缕迈向四通八达的鲜活见证。我常凝视这些风霜中的生命沉思:那深扎戈壁的发达根系,不正是公路人扎根戈壁、坚守信念,将初心深植大地的真实写照吗?
[以树为骨,守护戈壁命脉的硬核担当]
在“八棵树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公路人将“坚韧不拔”的品格刻进养护一线,用坚守与担当守护着交通要道的畅通无阻。这种精神的传承,体现在每一次应急抢险的冲锋陷阵中,无论是风沙障目还是冰雪封途,他们总闻令而动,以机械为铠甲,以意志为利刃,在最短时间打通生命线。展柜中那些磨秃的铁锹和工作证,正是这种担当的无声证物。“路,必须通!”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是甘为路石的铮铮誓言。八棵树撑起的,不只是一片绿荫,更是千里通途的安全顺畅,是戈壁动脉的坚强守护。
[以树为魂,传承无私奉献的精神血脉]
如果说坚守是“八棵树精神”的骨架,那么奉献便是其奔流不息的血脉。这份奉献,是一代代公路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抉择,从新中国第一代公路人顶着艰苦条件开路护路,到新一代公路人接过接力棒接续奋斗,这份精神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在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有离开家乡,投身公路养护的青年技术员,他们把青春献给公路,用脚步丈量里程,在戈壁中绽放最美芳华;还有在暴雪封路等紧急时刻,第一时间冲锋在前的“党员先锋队”,他们顶风冒雪、昼夜奋战,用责任与担当保障道路畅通和群众安全。多年来,嘉峪关公路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八棵树精神”的深刻内涵,让奉献之花在戈壁滩上常开不败。
[以树为翼,驱动公路事业的创新发展]
在讲解中,常有参观者问我:“‘八棵树精神’如何适配现代公路事业?”我总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八棵树精神”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动力。嘉峪关公路人始终以“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推动公路事业从“养护型”向“服务型、智慧型”转变。在养护技术上,推广应用钢渣路面结构、SPAC半柔性抗车辙路面、乳化沥青+铣刨料(碎石)冷拌技术等“四新技术”应对各种养护难题;在服务升级上,打造“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其中与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打造的“长城古韵文旅路——S305线”荣获2025年度全国美丽公路,书写着交通、文旅、经济共生的新乐章;在智慧赋能上,积极应用“智能安全帽”+固定监测视频、高德AI智慧巡检养护系统等智慧养护方式,整合路况实时监测、应急调度等功能,让公路养护更精准、更高效。近年来,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等多项荣誉,用创新实践书写着“八棵树精神”的时代新篇章。
[以树为媒,扩大精神传播的辐射范围]
如今,“八棵树精神”早已超越公路行业边界,成为全省交通人的精神名片、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坐标”。“八棵树精神”公路文化主题广场、民族团结展厅等阵地,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超4万人次,成为嘉峪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等多元平台。我曾见过来自江苏的交通同行,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每一个展陈细节;见过中小学生围着老杨树,听着故事眼里闪着光;见过党员在党旗下重温誓词时坚定的神情。
“八棵树精神”文化成果《八棵树之恋》《传承》等先后亮相全国交通运输文化交流会,让戈壁上的精神之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每当讲解结束,有参观者握着我的手说“这才是真正的奋斗精神”时,我总会想起夕阳下的八棵杨树——金色余晖洒在枝叶上,风穿过林间的声音,像极了无数奋斗者的共鸣。我深知,“八棵树精神”之所以能跨越行业、打动人心,根本在于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基因,是新时代奋斗者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讲解员,我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故事讲述者,更像是“八棵树精神”的守护者与传递者。每次讲解结束后,当我独自站在杨树下,再次将掌心贴在树干上时,总能感受到一股跨越七十多年的温度。我知道,这温度里蕴含着第一代公路人的初心,饱含着当代公路人的坚守,更承载着未来奋斗者的期许。这八棵扎根戈壁的杨树,早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顽强不屈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守正创新的力量。在交通强国建设的征程上,交通人将继续让“八棵树精神”在陇原大地上焕发蓬勃生机,成为照亮更多人奋进之路的精神灯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