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谢红霞
巴蜀大地的文脉源头在哪里
“天府之国”的美誉从何而起
成都人乐观豁达的性子又是如何养成
答案,或许就藏在一本写就于1600年前的奇书里
更陈列于成都崇州街子古镇一座崭新的展馆中
江水婉转绵延
洄澜塔巍峨伫立
又有雪山为屏
古今同框的崇州尽显深厚底蕴
摄影/杨武
宽阔的大路上
“蜀州”牌坊挺拔伫立
虽有高楼相衬,却丝毫不输气势
“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
南宋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时写下这句诗,道尽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崇州,古称蜀州,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素有“蜀中之蜀”的美誉,而街子古镇,正是这“蜀中之蜀”里,一处被味江水浸润了千年的诗意栖居。
街子古镇上
建于清代的字库塔十分醒目
悄然承续着这方土地的文脉流韵
从古镇河畔起步,沿青石板路缓缓前行,抬眼便能望见一方牌匾——“华阳国志馆”。那字迹,是从王羲之的帖中集字而成,清隽飘逸,仿佛为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院落,平添了一分墨香与古意。
街子古镇清代传统民居
这里,有一部活过来的“千年奇书”
四川人是善于传承、乐于铭记的,而被称为“蜀中之蜀”的崇州,更是其中“高手”,古蜀州、今崇州这座具有230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悄然把整个巴蜀大地的文脉菁华,藏入这处三进院落,在“寸土寸金”的街子古镇核心景区,打造出国内首家以《华阳国志》为核心的文化主题展馆——华阳国志馆。
这里占地超2000平方米,通过数字化展陈与沉浸式互动,让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从古籍书页中“走”了出来。
街子古镇瑞龙桥
摄影/李旭
华阳国志馆
坐落在街子古镇核心景区
匾额题词从王羲之的帖中集字而成
“华阳”,乃“华山之阳”,泛指我国西南地区(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而用“国志”,则标明严谨之风。
成书于公元4世纪的《华阳国志》,被后人誉为“巴蜀古籍中之瑰宝”“中国地方志鼻祖”,它的作者,是蜀郡江原县(今成都崇州市)人常璩(约291年~约361年),乃四川官方评选出的两批四川历史文化名人中,唯一地地道道的成都人。
华阳国志馆内的常璩塑像
而《华阳国志》与巴蜀文化的深刻联结,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广博,更在于它与三星堆文明之间那道跨越时空的光束。书中《蜀志》清楚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三星堆那些“双目凸出”的青铜面具被命名为“青铜纵目”,其灵感正源于此。
从古老的文字记载到震撼的出土实物,巴蜀大地的文脉由此贯通。城市的故事与天府的渊源,也在这座馆中,以一种十分新颖的展现方式,被一一激活,生动阐释。
“方志鼻祖”《华阳国志》书影
这里,藏着巴蜀文化的起源
“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探馆的第一步,便是文明的起源。在第一单元“地称天府”,多媒体艺术场景与珍贵展品交织,将成都平原从宝墩文化到秦汉的文明演进,娓娓道来。 从“禹贡梁州艺术沙盘”起步,“华阳”的地理渊源清晰浮现——那是华山之南、汉水之北的古老梁州。“文启天府 志载千秋”主题立柱,则融合现代艺术与传统元素,象征着巴蜀文脉的传承。
要知道,这是浩繁典籍中,对四川地理最早的一次精准勾勒。“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寥寥数笔,简洁、精准而有力,将一个立体、鲜活的川蜀,推至历史前台。
华阳国志馆内
第一单元为“地称天府”
成都平原的文明演进于此娓娓道来
作者常璩,这位西晋末年生人,一生横跨乱世七十年。他出身于江原巨族常氏家族,曾在十六国政权之一的成汉为官,遍览宫廷典籍。后因国灭受邀前往东晋都城建康,却因“蜀人”身份被视作“乡巴佬”,遭到江左士族的轻视。
这份不平,化作了他回击历史偏见的磅礴动力。他发愤著书,誓要为被中原视为“荒蛮”的巴蜀正名,于是便有了这部“以颉颃中原,压倒扬越”的《华阳国志》。
通过艺术化的设计
常璩编纂《华阳国志》的历史
被生动展现
《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十一万字, 如同一部跨越远古至公元347年的巴蜀“百科全书”,将历史、地理、人物、风俗尽收其中,体系之完备,开地方志之先河。
漫步馆中,历史的一幕幕场景借助科技“重现”。书中记载的古蜀山川、城址迁徙、民族交融等场景,通过数字化手段“折叠”于眼前。行走于墨迹光影间,仿佛在亲历巴蜀大地的数千年沧桑。
《华阳国志》本身,就是一座创意的富矿。无论是诸葛亮摇扇、司马相如写赋的“才子群像”,还是《蜀川盛概图》的画卷与先秦时期的成都平原“城市图”,抑或是古蜀五王的传说与李冰治水的伟绩……展馆通过艺术吊装、场景复刻等多元方式,将厚重的历史,化为一场可观、可感、可共鸣的沉浸旅程。
崇州文庙棂星门
五叠檐牌楼气势轩昂
以庄重规制托住蜀地文教的千年厚重
历史在此被活化,巴蜀的魂脉也因此而愈发清晰。
这里,续写着天府之国的传奇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循着史家常璩的笔迹继续深入,展览的叙事也进入第二单元“史学巨擘”。虚拟现实的投影与造景展陈的复刻,再现了蜀汉“列备五都”的盛世风华;交互艺术与多点触控技术,则让常璩的成长环境与著述心境变得可视可感。
《华阳国志》中,藏着“天府之国”最初的注脚。
在人们的印象中,“天府之国”就是四川,也是成都最美的代名词——山川俊秀、人文安闲,再加上丰富的物产、汇聚的美食,成就了“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的传奇。
稻谷飘香的成都平原
被誉为“天府之国”
常璩笔下的巴蜀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铁、铅、锡、赭、垩……桑、漆、麻、纻之饶。”这片被江水浸润的沃土,孕育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也为天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崇州道明镇竹艺村
繁茂幽深的竹林中
有一座屋顶呈无限形的“竹里”建筑
丰富的竹资源
孕育了崇州精湛的竹编技艺
其中道明竹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然而,“天府”并非天然成就,它源于一场跨越千年的治水奋斗史。
岷江,这条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曾是一条水患频发的险河。成都平原的先民,以李冰修建都江堰为核心壮举,打通雅安附近青衣江的水道,疏通成都周边一系列平原水系,修整沱江流域石亭江河道,连通绵竹、资中的绵远河,最终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水利网络。
崇州母亲河文井江
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正是这持续的改造与守护,让成都平原实现了旱涝调节,沃野千里,成就了“天下未安蜀先安”的历史底气。后世持续不断的养护与扩建,更让这些水利工程成为“一直在生产”的宝贵财富。
都江堰水利工程
岷江流域的大型水利枢纽
2000余年持续滋养成都平原
而曾经“阴晴不定”的岷江水,永久分为了内江、外江,奠定了成都“府河+南河”绕城而过的城市格局,也给予了三千年时间里其城名不改、城址不迁的底气。
在常璩的家乡崇州,这种因水而兴、人水和谐的传统得到了完美延续。
位于成都平原的崇州
水系发达
沃野千里
崇州地处成都平原,文井江穿境而过,市域内“十河贯境、五水润城”的水系格局,滋养出沃野良田与茂竹修林,也孕育了桤(qī)木河湿地公园、羊马湿地公园等生态景区,再现着“江水浸沃”的生态美景。
桤木河湿地
羊马湿地
展馆所在的街子古镇,更是“川西水乡”的典范,街巷依水而成,“水在街上环绕,街在水中活跃”。作为昔日的交通枢纽,它至今保留着清代街巷格局与古朴风貌,铺展着一幅山水相依、烟火绵长的诗意长卷。
街子古镇水街相绕
元通古镇是川西水乡代表
文井江、味江、泊江
于此三江汇流
回到古镇的展馆之中,现代光影科技的运用,让《华阳国志》所记载的巴蜀风物跃然眼前。我们得以想见,常璩是如何博览如谯周《益州记》、扬雄《蜀都赋》等今已大多失传的珍贵古籍,又如何将故纸堆中的记载、亲身的见闻与民间的口传融为一炉,最终成就了这部如数家珍、包罗万象的巴蜀史诗。
寻根巴蜀,这里肯定是不可错过的一站。
这里,有成都休闲的秘密
“尔乃其俗,朴拙无文,慕恋乡土。”
《华阳国志》中这寥寥数语,精准勾勒出巴蜀大地最本真的精神底色——质朴、务实、热爱家乡。这种深植于基因中的性格,塑造了天府文化中那份踏实坚韧、眷恋故土的精神品质。
常璩在书中还捕捉到了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特点,这种穿越千年的味觉追求,至今仍是川菜灵魂所在。而崇州,作为川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完美传承了这一美食基因。
街子古镇上
长街宴绵延浩荡
浸着满巷市井欢腾
摄影/朱玉
声名在外的“怀远三绝”——叶儿粑、冻糕、豆腐帘子,传承古法,风味独特;街子古镇的汤麻饼,已有两百余年历史,香脆可口;还有石观音板鸭、天主堂鸡片等传统名菜,共同构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崇州美食地图,诠释着何为“尚滋味”的饮食哲学。
“怀远三绝”之一:冻糕
“怀远三绝”之一:叶儿粑
“怀远三绝”之一:豆腐帘子
《华阳国志》中“箫鼓歌吹,转耳不绝”的记载,则生动展现着巴蜀人民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份流淌在血液里的闲适与乐天,依然在今天的崇州四季轮转中生动上演:
春天,重庆路的油菜花海翻涌成金色巨毯,吸引游人如织;夏日,荷塘月色与飘香果园,迎来八方宾客赏景采摘;秋高气爽时,罨画池公园的银杏洒下遍地金黄,美如画卷;冬日,街子古镇张灯结彩,年味浓郁,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这些贯穿四季的节庆与日常,无一不是蜀人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精神的当代延续。
春天的重庆路
油菜花铺成金毯
罨画池中
秋水如镜
倒映着岸边的斑斓彩林
宛如一幅油画
罨画池公园内
古院墙映着金黄
秋意浸满园林
就连街子古镇上的华阳国志馆本身,也成了这份休闲的延伸:它不只是文化展馆,更用“文化体验+科技互动+旅游消费”的新型文旅空间,把天府的从容与闲适,悄悄融进了每一处展陈里。
这里,有“畅游巴蜀”的密码
馆中深处,静立着一处“方志阁”。它如同一座微缩的“华阳”人文宝库,不仅汇集了西南地区521个区市县的3000余本地方志,更链接着成都方志馆等线上平台资源。
当泛黄的书页与流动的数据在此交汇,一部跨越千年的地域“密码本”便徐徐展开。
俯瞰华阳国志馆
川西传统的三进院落格局清晰可见
这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体系,其源头皆指向那部被誉为“方志鼻祖”的《华阳国志》。它开创了地方史撰述的崭新格局,被史学家任乃强比作地方史中的《史记》。而从范晔的《后汉书》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诸多史学巨著也曾从中汲取丰厚的养分。
然而,《华阳国志》所影响的,远不止是浩荡磅礴的中国史学长卷,更有常璩笔端饱含深情的故乡——巴蜀本身。这份跨越千年的回响,在他出生、成长与著述的崇州,听得尤为真切。
于是我们看见:在街子古镇,蜿蜒的青石板路与傍水民居,依稀映照着书中“家有盐铜之利”的往日繁华;元通古镇的清明春台会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仿佛千年前“箫鼓歌吹,转耳不绝”的盛景重现;竹艺村的巧手们,则将古法编织融入现代生活,让“创新创造”的精神在指尖生生不息。
无论是点缀满街的红灯笼
还是清明节蜿蜒起舞的长龙
都将元通古镇的烟火气
渲染得淋漓尽致
摄影/鹏少 李旭
文井江畔
楼房鳞次栉比
绵延江水滋润出永恒生机
对于崇州而言,《华阳国志》早已超越了一部历史典籍的范畴,它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它所记录的天府文化精神——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创新创造的进取精神、乐观包容的生活态度、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在深刻地塑造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品格。
这就是常璩生活、著述的地方,引以为傲又渊源传承的主题。
崇州田野之畔
高铁掠过现代楼宇
正往未来舒展
如今,崇州正致力于将这部古老的“密码本”,转化为一种可游、可感、可共鸣的当代生活体验。华阳国志馆的落成,为古镇群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核;不远的将来,一座以《华阳国志》为主题的情景街区也将徐徐展开。 通过“一部方志+一条演艺街+N个场景”的融合模式,让沉睡的历史从书页中苏醒,真正融入鲜活的市井烟火。
公路裹着云雾穿林而过
翠色里一路向前
把当下生机牵往远方新途
方志之光,穿越千年,不仅照亮了巴蜀的来路,更蕴藏着其通往未来的无限可能。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司马屏屏
设计:蒋卓然
版式:杨静
图片来源:
崇州市融媒体中心、图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