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五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以及南通市、淮安市、泰州市相关负责同志参会,共同展示江苏如何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驱动经济增长、提升民生福祉的强大引擎。
家底,多个“第一”夯实赋能根基
江苏的文化“家底”有多厚?答案藏在跨越时空的历史遗存中。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介绍,江苏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项,数量全国第一。这片土地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其绵延不断的承载地。
系统性保护是筑牢根基的前提。“十四五”以来,江苏持续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220余项考古发掘成果实证“何以江苏”,常州寺墩遗址、盐城盐业考古等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新发现文物点4312处。同时,《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的出台和三批共525处、9178件/套革命文物名录的核定公布,为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制度与资源保障。
南通博物苑中馆
博物馆是映照城市发展的镜子,更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全省备案博物馆已增至367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突破1.39亿人次,保持全国第一。南通市副市长于立忠介绍,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源地,南通正全力让文物“活起来”。“我们运用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参观者能‘穿越’回1905年,亲身感受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艰辛与决心。”据介绍,围绕博物馆IP开发与场景创新,南通正着手更新改造纺织博物馆,将传统展区向现代T台转型,打造集文化展示、时尚发布、科普于一体的新平台。
活态传承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江苏在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后,进一步推动非遗进商圈、进乡村、进社区。全省已推出苏州沧浪亭、镇江西津渡等省级示范项目32个,创设省级非遗工坊102个、非遗创意空间45家。泰州市不断拓展非遗转化路径,培育了泰州木雕、兴化木船等非遗特色产业集群,建成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工坊等50余家,通过“非遗+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成绩,1元门票带动7.3元消费
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江苏的答案是:深度融合与大胆创新。杨志纯介绍,2024年,江苏接待境内外游客10.9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达1.34万亿元,今年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文旅消费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十四五”以来,“文化+”业态持续爆发出强劲动能。淮安市副市长封蕴珊介绍,近年来,淮安持续擦亮“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金名片,推动文化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化。2022至2024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从381家增长到473家,营业收入从280.7亿元提升至474.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0%。今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净增65家,实现营业收入370.6亿元,同比增长21.9%。“例如,‘中国人自己的主题公园’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累计接待游客达1047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70%,成为重要的文旅产业引擎。”
淮安西游乐园烟花秀
文商旅体融合催生消费新场景。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朱宝荣介绍,围绕“票根+”、“赛事+”、“夜经济”等消费热点,省商务厅打造了丰富的活动矩阵。承接“苏超”赛事流量,推动各地市场化开发“票根+”活动,实现“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联动打造573个“苏超第二现场”,组织超1.6万家商户开展“苏·超级夜”活动。体育赛事成为赋能城乡发展的新亮点,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范金华介绍,1-9月,全省纳入监测的213项重点赛事,带动客流573.4万人次,拉动消费35.4亿元。
南京栖霞山“苏超”第二现场
文化产业主体茁壮成长。省文旅厅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创新推出“苏旅贷”金融产品,目前已累计为228家文旅企业发放贷款25.94亿元。在梯度培育下,截至9月底,全省规上文化企业增至12538家,位居全国前列,并创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4个。科技赋能也为产业注入活力,全省建成省级智慧旅游景区32个,涌现出南钢“数字工厂”、苏州“虎丘秘境”等一批创新示范项目。
惠民,幸福越过“一公里”抵达
文化赋能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十四五”以来,江苏始终围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强化高品质文化供给,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杨志纯自豪地提到,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扬剧《郑板桥》、舞剧《红楼梦》等5部作品获国家文华奖,实现了“五连冠”且获奖数量全国第一。连续七年创新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及构建的美术书法品牌活动体系,成为百姓欣赏高雅艺术的重要平台。
舞剧《红楼梦》
在满足人民高层次审美需求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持续向基层延伸。为破解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江苏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培育了1009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打造了1011个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特别是推动建成1156座小剧场。以泰州为例,泰州市副市长陈力告诉记者,泰州市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育文化”相结合,每年组织开展“四季村晚”、“送戏下乡”等演出2800余场,惠及人民群众超百万人次,并培育乡村群众文化团队200余支。
宜居宜游的环境极大地提升了江苏文旅品质。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创成国家级集聚区16家。南通市优化水岸联动,以水上巴士串联博物馆与濠河景点,试运行沉浸式实景演艺“濠河夜画”,让市民游客白天探寻历史,晚上泛舟赏景,实现了与百姓需求的“双向奔赴”。
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民幸福感。泰州市东罗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陈力说,通过擦亮乡村文化底色、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使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全市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与案例生动表明,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推动发展的“硬支撑”。杨志纯表示,随着《江苏省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下一步,省文旅厅将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南通将在下个月举办博物苑展陈更新展、全国博物馆馆长学术交流分享会、全国博物馆文创市集等系列活动,并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别样的文博盛宴并推出“百年如意——故宫博物院文物”展览,把100余件的珍贵文物请到南通来,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领略到顶级文物的魅力。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编辑:曾雪琦
审核:高仁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