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里,国内旅游业出现“高等级景区接连破产”的刺眼曲线,
有的打出4A、5A的金字招牌,投入巨大,却在短时间内关门。
本晏来跟大家聊一聊!
杭州4A级蓝里景区,占地六千七百五十亩,砸下两百亿元,一年就宣布停摆;
苏州静思园曾以“江南第一世家园林”自许,
亭台楼阁、珍贵石料、家具书画一应俱全,
评估称园内四千零二块石头价值合计接近三百八十一亿元,
最贵的一块太湖石被标价三亿元,
但破产后三次拍卖,起拍价一亿零五百万元依旧无人接盘。
若把目光放到更广的市场,一些曾人山人海的名片型景点也在降温,
桂林山水上过人民币、进过小学课本,过去一年游客减少五十万人次,
有旅游公司十年累计亏损五亿元;
峨眉山因泼猴频频出圈,但今年游客减少十四万人,
配套演出项目五年烧光六亿元;
杜莎夫人蜡像馆客流下滑更明显,日均到馆一百人左右,
五月重庆馆宣布歇业,九月北京门店关闭。
问题随之涌现:从A到5A,中国景区究竟怎么评,靠什么挣钱,曾经的网红为何人气褪去?
回溯制度起点,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旅游刚起步,
景区管理多头、收费随意,
“有山就围起来、有水就圈起来、有路就挡起来”的乱象并不罕见。
直到一九九九年,国家推出景区质量等级的国家标准,
A 级体系由此确立。
最初只有一到四A,2001年首批四A景区187家上榜,
牌子一挂,客流更足,门票定价也更有底气。
2003年标准升级,最高等级增至五A。
评分规则是看分数,满分一千二百分,分为三块,
服务与环境、景观以及游客意见。
很多人会以为“看风景”占大头,实际恰相反——服务与环境一项占到一千分,
强调交通便利、厕所卫生、安全措施与接待能力,另外两项各一百分。
若一个景区能在三项中拿到九百五十分、九十分、九十分及以上,即可成为五A。
这意味着五A不是仅靠奇峰异水和文物堆出来,
更要靠体系化运营与服务。
2007年公布的第一批六十六家五A景区可谓重量级,
九寨沟、黄鹤楼、颐和园等名作在列。
其后十余年,随着经济扩张与居民收入提升,旅游迎来最好时段。
到2020年末,全国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一万六千五百四十一家,
比2019年多出四千余家。
然而数据背后显露另一面:景区越来越密、游客越来越多,
但收入却未同步增长。
全国景区总收入2019年为5065亿元,到2024年降至4814亿元,按总量与口径折算,平均每家年营收二千九百一十万元,
较此前水平下降接近三成。
西安“大唐不夜城”作为网红五A样本,
2024年接待7475万人次,年营收仅7574万元,人均消费约一元。
大量景区则陷入长期亏损,
湖南张家界“单拥古城”四年累计亏损超过十亿元,
几成空城,日均游客不足二十人;
陕西“白鹿原民族文化村”借影视热度投入三点五亿元建设,
开业不到一年便趋于萧条,四年后直接拆除,遗留成建筑垃圾;
重庆龙门镇景区投资十六亿元,运营七年后被裁定破产清算;
成都龙潭水乡投资二十亿元,四年后同样沦为空城;
栾川扬子沟景区投入数亿元、2011年被评为四A、曾称“玉岐明珠”,
到2020年仍难支撑,只得申请破产。
造成热门景区亏损乃至倒闭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类。
其一,体验低于预期。
网易文创统计的“差评最多五A景区”榜单中,
三亚天涯海角居首,不少游客吐槽“远道而来只是与几块石头合影”;
武汉黄鹤楼公园位居其后,外部看是几座楼,
楼内还有电梯,付出的门票与获得的文化体验难匹配;
杭州西湖、乔家大院、鼓浪屿、夫子庙等也常被批评商业化严重、服务一般、价格偏高。
评价固然主观,但若运营管理跟不上,体验差必然削弱竞争力。
五A在公众心中的光环,原本意味着“风景佳、体验好”。
而就评分机制看,最关键的恰是容易“砸钱提分”的服务与环境板块,
景观与游客意见更偏主观,
这容易造成“预期被营销抬高、现实被体验拉低”的落差。
2015年起,五A数量一路走高,尤其2024年一年新增四十家,
创近十年之最,关于“五A门槛变低”的讨论随之增多。
与之并行的是宰客问题的持续发酵。
以汕头四A景区南澳岛为例,网络吐槽“最良心的商家是肯德基”,
外地与本地同样涨价;天价摆渡车、酒店临时加价、餐厅“阴阳菜单”、强制消费额外项目等并不鲜见;
甘肃某四A景区被曝对过路车辆按人头收取三百元“过路费”,
哪怕只是沿景区旁道路通过也要缴费。
如今信息传播迅速,一旦曝光,口碑迅速坍塌。
其二,人造痕迹重、同质化严重。
全国已开发或在开工的古城古镇超过两千八百座,
但真正有历史底蕴的不过三百来个。
大量“仿古”项目以栈桥、石板路、仿古街区为模板批量复制,
商业业态则清一色炸鱿鱼、烤肠、臭豆腐,遮住招牌,
很难分辨身在何处。
结果是古镇批量式退潮,
成都龙潭水乡投入二十亿元,自称“西部周庄”,
如今却接近空城,周边村民进入其中开荒种菜;
济南长清宋风古城耗资四十亿元,累计接待五百万人,
但五年过去主体工程仍未完工,园区内杂草比人还高。
其三,盲目投资、高杠杆扩张引发资金链断裂。
栾川扬子沟一口气开发八个景区、一百零八个景点,
甚至把老年公寓与文化购物广场也搬到山里,
最终难以为继,被摘牌、破产;
恒大集团的海花岛文旅项目采用“景区+住宅+配套”思路,
房地产主业暴雷后,大量房产滞销,业主与游客被双重影响;
重庆龙门镇“魔幻山主题乐园”投资十六亿元,
配套商业街、酒店与别墅,资金链断裂,开业九年后破产。
这种将文旅和房地产结合起来的方式,
在现在需求减缓的背景下,很难做到成功。
但是不是所有景区都在走下坡路。
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曾是国内首个倒闭的五A景区,
在2017年的时候,龙潭大峡谷就倒闭关门,
直到2022年被洛阳文水集团接手,才再次开业。
并且成功的将营业额不足两千万提升到了九千八百万。
在2025年“五一”期间,大峡谷的客流量达到了9.6万人次。
同比增长高达23%。
龙潭大峡谷成功的秘诀就是要让游客感受到性价比高。
景区内冰棍一元一根,黄瓜两块五一根。
不仅风景秀美,而且票价还便宜。
从龙潭大峡谷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一个景区的风景难以改变
但是服务和模仿方面可以加以创新,吸引游客。
无独有偶,其他不少景区也有通过创新吸引游客的方式。
神农架景区特地安排“野人”在山间巡逻,
营造沉浸感,增加游玩趣味性,同时借助话题出圈。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最近也是强势霸占了网络社交平台。
“海王婆说媒”“古松打虎”等实景表演强调互动,让游客卷入情境
看了这么多成功案例,其实总结下来就两个字,诚意。
景区要想长久发展,不能只靠噱头,不然只会加速游客的流失,
现在的游客面对旅游景区更加理性,
不愿意自己舟车劳顿之后没有享受到一次愉快的旅游,
攒钱和请假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都不容易,
当然要让自己的旅游充满开心,一次出行更具有性价比。
因此景区想要摆脱现在明明投资巨大,但是一直亏损的局面,
首先及要做到景区设置要以游客为中心,
根据游客的意见进行改动,而不是盲目建设,
让游客真的能感受到景区的服务。
第二就是打造自己的特色,不在一昧的模仿古风小镇。
并且减少景区内部随处可见的小吃,不把景区建设成相同的小吃集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