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淮北口子酒文化博物馆,时光仿佛瞬间倒流,这里的每一缕空气中都漂浮着酒的芬芳与历史的低语。
作为一名自驾游爱好者,今天我的车轮停在了安徽淮北濉溪县。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的壮丽,却藏着一座令人惊艳的口子酒文化博物馆。步入馆内,仿佛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两千七百年的酿酒故事在展陈中缓缓流淌。
“河流交汇的地方叫做‘口子”,展厅开篇的介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濉溪地处汴水入濉之口,自古便得名“口子”。当地人世代酿酒为生,所酿美酒自然称为“口子酒”。
战国时期,宋侯会盟诸侯,歃血饮酒的正是口子酒。站在复原的酿酒场景前,我仿佛看到韩非子笔下“悬帜甚高,为酒甚美”的景象——酒旗高悬,酒香四溢,百姓提壶往返不绝。
唐宋时期,口子酒已声名远播。展厅内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的酒具,印证了当时口子酒通过水路远销南北的盛况。望着那些泛着历史光泽的器皿,我不禁想起白居易“濉水清怜红鲤肥,相扶醉踏落花归”的诗句,想必当年诗人也是饮了口子酒,才留下如此妙句。
明清时代,口子酒迎来鼎盛。“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相山隐士任柔节的题诗,生动描绘了当时濉溪酒的盛名。
而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口子美酒后题写的“惠我南黎”匾额复制品,更是无声地述说着这段辉煌。
“团城七十二,居中尽得法;千瓮皆上品,甘美泉水佳”——这首民谣在展厅中反复出现。讲解员解释道,清末民初濉溪酿酒作坊已达72家之多,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酿酒生态。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5月18日,政府在赎买“小同聚”等私人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创立了“国营濉溪人民酒厂”,这便是口子酒业的前身。
1959年,口子酒作为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被送到北京,成为国宴用酒。展柜中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周恩来总理将口子酒作为国礼赠送给也门国王的历史瞬间,令人自豪。
漫步至现代展区,“真藏实窖” 的酿造理念令人印象深刻。口子窖酒的酿造技艺吸取了濉溪古秘酿工艺“大蒸大回”的精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酒工艺,包括制曲、发酵、分级贮存等30多道工序。
2002年,口子窖酒被评为中国首个兼香型白酒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奠定了其在中国白酒界的独特地位。
参观尾声,我登上博物馆高处,俯瞰不远处的口子酒业园区。古老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而连接它们的,正是那缕跨越千年依然醇厚的酒香。
离开展馆时,我不禁回味——口子酒文化博物馆珍藏的,不仅是酿酒技艺,更是一部用酒香书写的中华文明史。若有缘至淮北,不妨来这里品一口历史,在唇齿留香间,感受中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