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府走出来,我叫了一辆三轮车,送我到孔林。
孔林在曲阜古城的城外,出了曲阜古城门,就是孔林。
看到这座牌坊,就到了孔林。
万古长春坊为石质结构,坊长22.71米,宽7.96米,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此坊系六柱五间五楼,雕刻精美。坊额刻于明间花板上,正书“万古长春”四个大字。石柱前后用石抱鼓,鼓上浮雕石狮子,两侧面上分别浮雕龙、鹿、牡丹等图案。
这座石坊是孔林神道上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孔林神道的中段,是进入孔林大门(“至圣林”门)前的重要建筑。建造年代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它作为孔林神道上的仪门性建筑,用以彰显孔子思想与儒家文化的万古流传、永葆青春。
这座牌坊由明神宗朱翊钧下旨建造,体现了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它不仅是孔林的标志性起点,也是连接曲阜古城与孔子墓地的重要节点,在空间序列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万古长春坊”与孔庙、孔府的其他古建筑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刻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是一座六柱五门五楼式的石质牌坊。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是中国古代石牌坊中的精品。六根石柱形成了五个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宽大,两侧依次减小。这种形制在古代是最高等级的之一。牌坊顶部有五座楼殿式的顶盖,覆盖着石雕的屋檐、斗拱和脊兽,雕刻极其精美。整个牌坊遍布精美的石雕,是明代石雕艺术的典范。两侧的四根石柱上,各雕有一只盘龙,名为“蟠龙柱”。龙身缠绕石柱,栩栩如生,彰显了孔子地位的至高无上。额枋上雕刻有祥云、瑞兽、花卉等图案,线条流畅,生动细腻。在牌坊的南北两面,各有一对石狮蹲踞在石座上。石狮造型威猛,守护着这座神圣的牌坊。
坊额正面和背面都刻有“万古长春”四个楷书大字,笔力遒劲。 万古意为千年万代,永恒不变。长春即春天永驻,象征生机勃勃、永葆活力。这四个字是对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学说最崇高的赞誉,寓意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如同永恒的春天,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永远滋养着中华文明。万古长春坊是一座集建筑、雕刻、书法与哲学寓意于一体的艺术杰作,是曲阜“三孔”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瑰宝。站在这座牌坊下,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座石建筑,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无限敬仰与永恒纪念的象征。
在牌坊的两边,各有一座碑亭。孔林“万古长春坊”旁边的碑亭,也是一组非常重要的建筑。它并非一个单独的亭子,而是一组对称的、形制相同的碑亭,分别位于“万古长春坊”的东西两侧。这组碑亭与石坊共同构成了孔林神道前导空间的核心。这种对称的布局,拱卫着中央的牌坊,显得非常庄严、稳重。碑亭的建造年代与“万古长春坊”同时期,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其功能是为了保护亭内的重要碑刻,同时其建筑本身也起到了烘托气氛、增加建筑群层次和等级的作用。两座碑亭均为重檐歇山顶,这是一种等级较高的屋顶形式,仅次于庑殿顶,常用于宫殿、庙宇中的重要建筑,体现了孔子享有的皇家规格。亭身为砖石结构,四面开有拱券门洞,人们可以穿行,内部竖立着高大的石碑。
这两座碑亭虽然形制一样,但内部所立的碑刻内容是不同的。西碑亭亭内立有一通大碑,上面刻有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 几个大字。这明确指明了这条道路的性质—通往至圣先师孔子墓地的神圣通道(神道)。东碑亭亭内立有一通同样规格的大碑,上面刻有明万历二十二年 《阙里重修孔林记》 碑文。这块碑详细记载了当时朝廷拨款重修孔林的过程、规模以及重要意义,是研究孔林历史和保护的重要实物文献。这两座高大的碑亭与六柱五门的“万古长春坊”在体量和高度上形成对比与互补,共同组成了一组错落有致、极富节奏感的建筑群,避免了神道入口处只有一座扁平牌坊的单调感。牌坊和碑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牌坊以象征性的语言(“万古长春”)颂扬孔子的精神,而碑亭则以具体的文字(“神道”题名和修林记)来明确功能和记录历史。由皇帝下旨,同时修建如此宏伟的牌坊和两座高规格碑亭,并立碑记功,充分证明了明代朝廷对儒家文化和孔子至高无上的推崇。《阙里重修孔林记》碑是孔林营建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说明了在明代,孔林就已经得到了国家级的维护和扩建。“万古长春坊”两侧的碑亭绝非可有可无的配角,它们与主牌坊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纪念性建筑群,是进入孔林前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景观。
走过万古长春牌坊,便是孔林神道。孔林神道又称“孔子神道”,是通往孔子及其后代安息之地—孔林的礼仪性通道。它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道路,更是一段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时空隧道”,引导着人们从凡尘步入圣域。
孔林神道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分为两段,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和递进关系。第一段(城北门至万古长春坊)从曲阜古城北门“仰圣门”开始,向北延伸约1公里,直达万古长春坊。这一段现在已是公共道路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是仪式的起点。第二段(核心神道,万古长春坊至至圣林门)从万古长春坊开始,穿过石坊,继续向北,直达孔林的大门—“至圣林”门。这一段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古建筑和古柏环绕的核心神道,全长约400米。从牌坊到“至圣林”门之间的这段路,两侧古柏参天,树冠交织,形成了一条幽深的绿色甬道。这些柏树多为宋、元时期所植,历经数百年风雨,苍劲挺拔。行走其间,光线变暗,环境变得极其清幽,自然而然地让人的心情沉静下来,远离尘世喧嚣。与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等皇家陵寝神道旁庞大的石像生(石人、石兽)群不同,孔林神道两侧并没有设置石像生。这与孔子的身份和儒家文化特质有关。孔子是“文圣”,而非帝王。他的墓地强调的是思想的传承和文化的永恒,而非皇权的威仪。因此,神道主要通过自然的古柏和建筑的序列来营造肃穆氛围,而非依靠象征仪仗的石像生。这种“虚”的处理方式,反而更符合孔子“仁者爱人”、“道德至上”的思想内涵,显得更加内敛和深邃。
在古代,历代帝王、官员前来祭祀孔子时,都必须经由这条神道,步行进入孔林,以表达对孔子的最高敬意。它巧妙地完成了从世俗城市(曲阜古城)到神圣墓地(孔林)的空间转换和心理准备。神道本身就是孔子及其思想受到历代尊崇的实物象征。它的存在,体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孔林神道是一条融合了建筑、自然与哲学的“精神之路”。它没有皇陵神道的威严霸气,却以其独有的苍古、清幽和内敛,更深刻地诠释了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永恒。 它是朝拜孔子之旅的必经之路,也是理解“三孔”文化遗产空间布局与精神内涵的关键一环。
在神道的旁边,立有一尊孔子像,这应该是现代人所立。
神道的尽头就是孔林的正门—“至圣林”门。走过长长的神道,最终抵达这道门,完成了从“外界”到“孔林”这个神圣空间的心理和物理过渡。
至圣林门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木结构门坊,具有官式建筑的庄重风格。这是一座三间三檐的歇山顶式门坊。指门洞开间为三间,中间的大门最为宽敞,两侧稍小。门楼有三层屋檐,顶部是等级较高的歇山式。这种多层檐的设计让建筑看起来更加雄伟、有层次感。主体为朱红色的柱子和墙壁,屋檐下是青绿色的彩绘(斗拱和梁枋上的和玺彩画),屋顶覆盖灰色筒瓦。红、绿、灰的配色在古柏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典雅。门坊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蓝色匾额,上面以金字书写着 “至圣林” 三个大字,笔力雄浑,非常醒目。这座门是孔林神道的终点,也是真正进入孔林这座庞大墓葬园林的起点,在空间和象征意义上都至关重要。
至圣林门是孔林内外空间的明确分界线。门外是漫长的、具有引导性的神道,属于公共的、仪式的空间。其宏伟的建筑规格和“至圣”的称号,无一不体现着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享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旦跨过此门,就正式进入了孔子及其家族安息的私人、神圣领域。这种“过门”的行为,在心理上完成了一次从凡尘到圣域的彻底过渡。站在 “至圣林” 门下,回望身后的神道,再仰头看看匾额,感受一下这道门所承载的千年文化重量。跨过此门,便步入了中国思想史上最神圣的一片土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