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景路有个“文景公园”,高铁西安北站有个“文景山公园”,只差一个字,很容易搞混。其实,两座公园差别还是蛮大的。
文景公园原为耕地,城市发展后成为古迹公园。在凤城三路与文景路交界,周边为高楼所环绕,园内林木繁茂。公园中间有座汉代陵墓,传说为西汉王夫人墓。王夫人为汉武帝刘彻之孙史皇孙刘进的夫人王翁须,他们的孩子就是汉宣帝刘洵。今年夏天,我曾到这儿转悠锻炼。昔日王侯将相的陵园,现在成为老百姓纳凉之所、广场舞之地。王翁须因“巫蛊之祸”被害,即使贵为皇帝的母亲,她活得不一定就比广场舞大妈快乐。
文景山公园,位于文景路北段、秦汉大道、尚苑路交汇之处。是一处很有特点的公园。原为由建筑垃圾堆成的小山,生态修复后,形成了现在的模样。我去过武汉的园博园,也是由垃圾填埋点改造而成,规模更大,周边还形成了商业。
好不容易盼到周末,我和李老师一大早,来到文景山公园锻炼。初冬时节,虽然天气阴沉,拍照不佳,但文景山树木已蔚然成林,居然有数十万种,不仔细瞧,还真看不出垃圾山的痕迹。枫叶血红,杨树金黄,一些灌木上长满了“红豆”,很有诗意。垃圾山改造成这样,确实不容易。拾阶而上,空气清新,心情愉快,不一会就到了山顶。
站在亭台高处,向西南方向看,高铁西安站的雄姿尽收眼底,还有高架桥、铁路桥,城里的建筑随着“北跨”向渭河边逼来。向东北方向看,有一阁楼,看地图知道那是“文景阁”。我问李老师,昔日的垃圾山已成为公园,那么现在的建筑垃圾往哪堆?李老师说,可能找更远的地方。
下山后,我们沿“漕运明渠”,拍摄水中的芦苇,还有鸭子和白鹅。汉代修建“漕运明渠”,解决运粮问题,从昆明池为起点,到汉长安城。现在的“漕运明渠”,其实并不是汉代用于漕运的人工河,而是汉长安城的泄洪和排污渠。古人十分注意城市排水问题,汉长安城作为都城800年,污水严重渗漏,隋时已不适合建都,于是择地建大兴城。从“团结水库”通往渭河的“漕运明渠”,也一度脏乱差。现在“团结水库”变为汉城湖,“漕运明渠”连接渭河,北端经过文景山公园,水质看上去还不错。悠哉悠哉的鸭鹅,映证了生态恢复的效果。
文景山公园旁边,就是这几年新建的红会医院。某种程度上说,医院和公园功能相近,起的都是“净化”“修复”作用。医院西侧的绿地,梧桐、白杨高大,树叶色彩正美。转到文景山公园正门,看到水池、红桥,还有展览馆,可能还没有对外开放。两侧的银杏树,落下了厚厚的树叶,像金色的毯子,很有意境。本想过去拍照,已被人占领,只好作罢。
回来路上,又琢磨两个公园“重名”的问题。两个名称相似的公园,虽在同一条道上,相距仅10公里左右,很容易搞混。从便民的角度讲,管理部门还是有必要区分一下,“不重名”“避免同音”原则,更换其中一个的名称,最为直接、最为有效。如果以汉景帝刘洵的年号为参考,也有“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等选择,大都是好词。当然还有更好的选择。
操闲心了,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