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享殿,继续前行,前去拜谒孔子墓。
在前往孔子墓的途中,看到了这块“子贡手植楷”的石碑。“孔林子贡手植楷”是孔林内一处极具象征意义和历史传奇色彩的著名景点。它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个承载了千年师生情谊与文化传承的符号。“子贡手植楷”位于孔子墓的东北侧,享殿的旁边。相传这是孔子最忠实的弟子子贡(端木赐) 在为老师守墓时亲手栽种的一棵楷树。因此,它被视为孔子与弟子之间深厚师生情谊的活化石,是孔林中最重要的纪念物之一。
根据记载,孔子去世后,众弟子为老师守墓三年,相继离去,唯有子贡又独自守了三年,前后共六年。在此期间,子贡从南方带回一棵楷树苗,亲手种植在老师的墓旁,以寄托哀思。楷树自古就被视为正直、刚毅的树木,象征着孔子的品格,因此这个行为具有深刻的寓意。楷树,学名黄连木,是一种木质坚硬的树木。因其特性,常被引申为“楷模”、“楷范”之意,正与孔子的“万世师表”地位相吻合。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并非那棵存活了两千多年的原树。原来的古树在清康熙年间遭雷击起火被焚毁,如今只剩下一个约一米高的树桩,用石碑围栏精心保护着。尽管只剩残根,但它依然被视作圣物,受到人们的瞻仰和崇敬。在原树被焚毁后,人们根据这棵树的形象绘制了《楷图》,并刻成石碑,立在树桩旁,让后人可以想象它当年的风姿。
“孔林宋真宗驻跸亭”是孔林中一处记录了一段重要皇家往事的建筑。宋真宗驻跸亭位于孔林内部,是为了纪念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亲自到曲阜祭拜孔子时,曾在此处驻跸而修建的纪念性亭子。
宋真宗在位时期,大力推崇儒家思想,以巩固统治。他进行了著名的“大中祥符封禅”系列活动。在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前后,他专门驾临曲阜,隆重祭祀孔子。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亲自到曲阜祭孔的皇帝之一,其仪式规模空前盛大。根据记载,宋真宗在祭孔期间,不仅参观了孔庙、孔府,还亲临了孔林,拜谒孔子墓。在孔林内,他的仪仗队伍曾在此地短暂停留或驻扎。为了纪念这一彰显“皇恩浩荡”和“尊孔崇儒”的盛事,后人便在此修建了“驻跸亭”。虽然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亭子,但却是孔林内承载着重要历史记忆的“活化石”之一。
在宋真宗驻跸亭的旁边,还有一座康熙驻跸亭。“孔林康熙驻跸亭”是孔林中另一座重要的皇家纪念建筑,它与“宋真宗驻跸亭”意义相似,但承载着清朝初年的历史。康熙驻跸亭是为了纪念清朝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南巡途中亲自到曲阜祭拜孔子时,曾在孔林驻跸(帝王出行时停留住宿)而修建的亭子。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迫切需要通过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来巩固统治,拉拢汉族士大夫。康熙皇帝是一位深谙此道的明君,他极为推崇儒家思想,将自己塑造为儒家道统的继承者和保护者。亲赴曲阜祭孔,是其文化战略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在首次南巡返程途中,专程前往曲阜祭祀孔子。这次祭孔仪式非常隆重,他不仅在孔庙向孔子行 “三跪九叩” 的大礼(这是最高等级的礼节),还听取了孔子后裔讲解经书,并为孔庙、孔府题写匾联。在参观孔林拜谒孔子墓时,他的仪仗队伍曾在此地短暂停留休息。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后修建了此亭。与宋真宗驻跸亭类似,它也是一座石质亭子,风格庄重古朴,体现了纪念性建筑的特点。它与宋真宗驻跸亭相距不远。两座亭子一宋一清,相互呼应,共同见证了不同时代的帝王对孔子的尊崇。
它与宋真宗驻跸亭相距不远。两座亭子一宋一清,相互呼应,共同见证了不同时代的帝王对孔子的尊崇。它与“宋真宗驻跸亭”一起,成为孔林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两座重要航标,分别标注了宋代和清代两个不同时期,皇权向儒家文化致敬的高光时刻,是研究中国历史上“政教关系”的珍贵实物遗存。
走进墓区,首先看到的是“沂国述圣公墓”。“孔林沂国述圣公墓”是孔林中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沂国述圣公墓是孔子之孙、儒家思想重要传承人孔伋(子思) 的墓地。“沂国”指的是孔伋的封号。元朝时,孔伋被追封为“沂国述圣公”。“述圣”意为“阐述圣人(孔子)学说的人”,这是对孔伋历史地位的最高肯定。
墓主人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儿子孔鲤的儿子),他是儒家“亚圣”孟子的老师(或说是师祖),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他是孔氏家族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被称为“述圣”,地位仅次于“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相传儒家经典《中庸》是他所著。《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是宋明理学的核心经典之一。他上承孔子学说,下启孟子心性之学,形成了“孔子-子思-孟子”这一儒家道统主线。
孔伋墓位于孔林的核心区域,在孔子墓的东南方向,其父孔鲤墓的南侧。这三座墓的布局非常有名,呈“携子抱孙”的格局。 孔子墓在中央,孔鲤墓在孔子墓的左前方(东侧),孔伋墓在孔子墓的右前方(东南侧),这种布局象征着家族血脉的延续和亲密无间的伦理关系,在中国陵墓布局中极为经典。与孔子墓的宏大规制相比,孔伋墓相对简朴,但依然庄重。墓前有石碑、石供桌、石香炉等祭祀设施。石碑上刻有封号名讳—“沂国述圣公墓”。
孔伋墓的存在,使孔林不仅仅是孔氏家族的墓地,更是儒家思想传承的实体象征。站在这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从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的思想血脉。
孔子、孔鲤、孔伋这三代人的墓是孔林最早的核心,也是所有谒陵者必拜之地。它体现了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和尊师重道的传统。历代对孔伋的追封和修墓,体现了后世王朝对儒家道统的尊崇和认可。“沂国述圣墓”不仅是一位先贤的长眠之地,更是儒家学说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它与旁边的孔子墓、孔鲤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叙事,无声地讲述着思想如何在一个家族中传承、演变并最终影响世界的故事。
“泗水侯墓”是孔林中一座重要的家族墓葬,墓主是孔子的独子孔鲤的墓地。“泗水侯”:这是孔鲤的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孔鲤为 “泗水侯”。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得子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深感荣幸,便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在历史上,孔鲤的声望远不如其父孔子和其子孔伋。他自谓“父贤子不肖”,认为自己比不上父亲。据记载,他曾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又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成为一则趣谈。他的主要历史角色是作为孔子和子思之间的血脉桥梁,保证了儒家道统在家族内的直接传承。墓的规制比孔子墓小,但比普通人的墓葬更为庄重。墓前有石碑、石供桌等祭祀设施。石碑上刻有其封号“泗水侯墓”。虽然墓主人孔鲤本人成就并不显赫,但他却是一个伟大家族和一种伟大思想得以传承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连接了至圣孔子和述圣子思,使得孔氏血脉和儒家学脉得以延续。
孔子墓是孔林的核心与灵魂,是所有谒陵者的最终目的地。它不仅是至圣先师的长眠之地,更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圣地之一。孔子墓是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的合葬墓,位于孔林的中心。其形制简朴而庄重,历经两千多年,受到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的瞻仰与祭拜。
孔子墓墓冢是一个隆起的马背形封土,称为“马鬣封”,是一种非常古老尊贵的墓制。墓高约6.2米,周长约88米,规模宏大,绿草如茵。墓前立有巨大的石碑,上面篆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是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大成至圣文宣王”是孔子历代封号中最为显赫的一个。请注意,碑上刻的是“王”而非“先师”,这是因为封号来自元、明时期。墓碑前设有石质的供案和香炉,供后人祭祀时摆放祭品和焚香。墓区古木参天,庄严肃穆,其中许多柏树树龄高达数百年,默默地守护着这位先哲。
孔子墓的位置有一个非常著名且独特的布局,被称为 “携子抱孙”。孔子墓居中,孔鲤墓位于孔子墓的左前方(东侧),这是“携子”。孔伋(子思)墓位于孔子墓的右前方(东南侧),这是“抱孙”。这种格局形象地体现了家庭和睦、血脉相连的伦理关系,在中国陵墓布局中绝无仅有,象征着孔子所倡导的宗族与孝道文化。
“子贡庐墓处”位于孔子墓的西侧,是一块纪念孔子最忠实的弟子子贡(端木赐) 在孔子去世后,为老师结庐守墓六年这一感人事迹的遗址。是孔林中一个极为感人的景点,它所承载的尊师重道精神,是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之一。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3岁。弟子们将孔子安葬在鲁城北泗水之滨(即现在的孔林),并按照为父亲守丧的礼节(“心丧”),为孔子守墓三年。三年期满,众弟子相互行礼告别,相继离去。唯有子贡不忍离去,又在孔子墓旁搭建了一个草庐(“结庐”),继续守了三年,前后共计六年。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口才最好、也最善于经商的弟子之一。他对孔子的感情极为深厚。在孔子生前,他常伴左右;在孔子死后,他极力维护和宣扬孔子的学说与名声。据记载,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子贡曾坚决捍卫,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意思是,别人的贤能像山丘,还可以超越;而孔子的贤能像日月,是无法超越的。因此,他守墓六年的行为,并非偶然,而是其内心对老师无限敬爱与追思的自然流露。
“子贡庐墓处”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尊师重道的最高象征。它用最具体、最持久的行为,定义了师生之间堪比父子的深厚情谊。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师道”,也延伸了儒家的“孝道”。将侍奉父母的礼仪用于侍奉老师,体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站在此处,能直观地感受到一种跨越两千五百年的纯粹情感。它让宏大的儒家思想,落到了一个充满温度的人情故事上。
当在庄严肃穆的孔子墓旁看到“子贡庐墓处”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块石碑和一个亭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学生对他伟大老师的永恒守望。
在孔林中,除了有孔子及子孙墓和孔家后裔之墓地,还有一个特别的祭坛,那就是“远代诸墓望祭之坛”。这是孔林中一个非常重要但相对不太为人所知的礼仪性建筑。它体现了孔氏家族慎终追远、祭祀不辍的传统。远代诸墓望祭之坛,简称“望祭坛”或“望祭台”,是孔氏后裔用于集体遥祭孔林中那些位置偏远、年代久远、后人无法逐一亲临墓前祭祀的先祖坟墓而设立的专用祭坛。
拜祭过孔子墓之后,我沿着原路出园。
再次路过洙水河时,夕阳已染成了金色。
走出孔林大门时,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再次来到万年长春牌坊,结束了孔林的拜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