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州的“泡澡堂子”》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20世纪50年代,姥爷或者舅舅总是带我到通州东大街“东浴池”洗澡。那时候北京人把洗澡叫作“泡澡堂子”,是件很享受的事,也好像是只有男人们才能享受到的专利。一个“泡”字,把老京城洗浴文化中的精髓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在浴池中"泡"
东浴池离我家不远,就在东大街瓷器胡同南口的西侧把角,坐北朝南,原名“庆升池浴堂”,由于地处东大街,老百姓平时就把它叫作东浴池。走进半圆形的月亮门,通道尽头有个影壁,写着大大的“浴”字,绕过影壁就是营业大堂了。西面挂着“男部”的牌子,里面是池塘;东面是“女部”,里面只有盆塘。据说老北京城里的浴池有等级之分,但通州只有池塘和盆塘两种,盆塘是单间,要高级一些。
拉开男部的大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让人立即感受到了浴池的氛围。进入大门,就是更衣休息大堂。门口左侧是卖洗澡牌的柜台,那是一块写着铺位号的小木牌。身穿白色短衣的服务员满脸笑容地招呼着:“来了您呐!里面请,两位。”声音洪亮,京味十足,让你打心里觉得敞亮。
更衣休息大堂中并列着一排排的铺位,每两个铺位为一个单元,中间有一个小茶桌,外侧有不高的隔断,形成相对隔离的小空间。每个铺位的下面有储物箱,铺位上面还有高高的挂衣架,脱下的衣服可以让服务员用专用的叉子挂上去。每个铺位都配有一副木拖鞋,它是用脚形木板制成,不分左右,走起路来“呱嗒,呱嗒”地山响,百姓形象地把它叫作“趿拉板儿”“呱嗒板儿”。
来东浴池洗澡的客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尤其是春节前夕,“有钱没钱,洗澡过年”。谁都想干干净净地过个大年,浴池客满,床位紧张是常有的事儿,在大堂中排队等候也是常态。
更衣休息大堂的尽头就是浴池间了,门口是一扇装有玻璃的木门,门的中部有个拉簧,以保证木门随时能够关紧,浴池间的热气不会散出来。门的旁边有个带盖儿的搪瓷桶,里面放着热气腾腾的毛巾,桶边放着干浴巾,这些都是供洗浴完的客人取用的。浴池间里有一个大浴池,两个小浴池,所谓的池塘就是指它了。此外,还有一个小加热池。浴池间里所有的表面都粘贴着白瓷砖。
大浴池水深约1米,水温也适中,池内四周都砌有瓷面坐台,坐在上面,中等个头的人正好水没在胸前,泡澡再合适不过了。小浴池就小多了,那里的水温较高,适合喜欢高温泡澡的老年人。加热池是专门加热洗澡水的,与烧水的锅炉连通,水温很高,总是冒着蒸汽,浴池间的温度就是靠它来维持。加热池的池壁很高,来洗澡的人是进不去的。
浴池间还有一个搓澡床,那是为有搓澡需要的客人准备的。
进到浴池间,“泡澡堂子”的重头戏就开始了!
泡澡是件非常惬意的事,坐在坐台上,两臂张开,全身放松,身体都被热水托起,浑身的骨头就像散了架,整个人就像飘在云雾中,这么一泡,什么疲惫,什么烦心的事儿,全都一股脑抛到了九霄云外!嘿,那个滋润劲儿!那个舒服劲儿!难以用语言表达!
趁着泡澡的工夫,雾气蒙蒙中,街里街坊的都会聊起家常。在这里,大家都“坦诚相见”,无论你是腰缠万贯的豪门富商,还是平淡无奇的市井平民,浴池一下子把大家的阶层全拉平了。相互的招呼中没有了距离,无拘无束的聊天在开心快乐的氛围里进行。老相识之间开心的调侃会引来阵阵笑声,偶尔冒出的过头话,谁都不会在意。更有会唱两句的,也不由得亮起了嗓门:“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哇,亢嚓嚓嚓嚓嚓——亢,尊一声驸马爷你莫要执迷……”(京剧《秦香莲》中包公唱段),唱到精彩处,会赢得一片叫“好”声。
在浴池里泡到身上的浮泥都被泡起来了,就该到搓澡的时候了。买了搓澡牌的,趴在搓澡床上由搓澡师傅完成。搓澡是一门很专业的技艺,搓澡师傅一手裹着拧干的毛巾,一手压在上面,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不紧不慢地搓。不但手要稳,劲头匀,还要带着节奏。搓完澡要讲究全身通红,但不能有瘀斑。最后还要打一遍肥皂,冲洗干净才算完活。
多数客人都是互相或是自己搓澡,那时没有什么洗浴用品,买澡牌时,柜台会发给四分之一块“灯塔”牌肥皂,刚够自己使用。也有的客人,会自己带块香皂,那就是比较讲究的人了。还有的人会带一块丝瓜瓤子,那玩意儿类似现在的搓澡巾,搓澡很好用。浴池中还有几块黑色的公用搓脚石,大小与土豆类似,很硬但很轻,能漂在水上,上面布满蜂窝孔,用它来搓脚非常好用,特别是搓脚后跟,能把老皮搓得干干净净。搓脚石究竟是什么材质,我一直都不清楚。多年后,有一次我到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去旅游,才知道那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地面冷却后形成的石头,经人们开采加工后成为搓脚石。
在休息大堂中“泡”
老北京的浴池中除了洗浴之外,还有理发,捶背,搓澡,喝茶,修脚,刮痧、拔火罐,以及晚上住宿等服务内容,这些服务都需要另外付费。在东浴池中最常见的是搓澡,喝茶和修脚。
洗浴完的客人最常见的是让服务员泡上一壶茉莉花茶(一包袋茶一角钱),喝完茶,盖上浴巾美美地睡上一觉,通州人叫作“闷得儿蜜”。浴池里没有时间限制,睡上一天也绝不会有人来赶你。
比起搓澡来,修脚是更加专业的一项服务。东浴池只有一位修脚师傅,需要时要等待师傅按排号到你的铺位来服务。他们随身的家伙什儿有工具箱,台灯,小板凳。工具箱里装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修脚刀,让人看着就有专业感。据说扬州的修脚师傅手艺最好,他们修的脚,不仅美观,而且脚上的脚垫、老茧、鸡眼等都能修好,让人感到如释重负,走起路来特别轻快。
浴池也是一个社交的场所。来到这里的人,不单是为了洗澡,有来消遣的,有来谈生意的,还有来住宿过夜的,五花八门的人各有不同的需求。更多的客人是在洗浴后边喝茶边聊天,每个人都腰缠浴巾,赤裸上身,神侃海聊,开心解闷,更有的客人摆上棋盘捉对厮杀。浴池就是当时社会一个小小的缩影。
“泡”出来的洗浴文化
京城洗浴业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据考证,京城洗浴行业始于明永乐年间,已经有600余年历史了。从清代开始,洗浴行业逐渐在京城发展兴旺起来。根据史料记载,到20世纪30年代,在京城开业的浴池已有百余家。其中东城王府井大街的“清华园”,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华宾园”,始建于1905年位于虎坊桥的“清华池”,创建于1916年的丰台南苑的“双兴堂”,都是当年有名的浴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州城里除了“庆升池浴堂”外,还有万寿宫的“庆华园浴池”和“西大街浴池”。这两个浴池都在现今通州博物馆的西侧。“庆华园浴池”位于万寿宫的南侧,要爬一段高台阶才能上去,从西大街的小胡同也能走到那里。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洗浴的需求大幅增加,原有的浴池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开始自己修建浴室。这些浴室与原来的澡堂子区别很大,它取消了原来更衣休息大厅中的休息铺位,只保留了更衣室。浴室间里也没有了大小浴池,换成了一排排的淋浴喷头。这样不但节省了空间,使洗浴更加便捷,也更加科学,更加讲究卫生。这时的洗浴已经没有了“泡澡堂子”的味道了。
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楼房开始进入百姓的生活。楼房中各家自己的洗浴间让洗浴更加普及,更加方便了。这使得原来遍布京城各处大大小小的浴池没有了市场,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原来那样的老澡堂子基本上全消失了,作为京城数百年洗浴文化的传承,丰台南苑有百年历史的“双兴堂”浴池是北京至今唯一仍在营业的老澡堂子。1998年,由朱旭、姜武、濮存昕主演的京味儿电影《洗澡》,取景地就是在这里。走进这家百年浴池,你还能体会到当年“泡澡堂子”时浓浓的北京人情味儿。
浴池在京城发展的数百年间,老北京人“泡澡堂子”的习惯,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形成的洗浴文化,也成为京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很多老北京人至今对此念念不忘,其实也是在怀念洗浴文化带来的亲情和韵味,享受着逝去岁月的记忆和由此带来的文化滋养。
作者✎王洲虎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11月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