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西南端,一座因“绿水青山、四季如春”而得名的小城——绿春,正以其独特的生态本底与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越来越多追寻“诗和远方”的旅居者驻足。连绵的梯田、静谧的森林、古老的哈尼古歌,与星罗棋布的民宿交织成一幅田园画卷,昔日“荒田村”如今成为旅居热土。

作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重要边境县之一,绿春县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其独特的生态与民族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追寻“诗和远方”的旅居者。2025年,绿春县“跟着乡宿去旅行”——绿春乡村旅居度假之旅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精品景点线路,成为云南省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其核心项目“虾芭时光——远方的家”已成为红河乡村旅游的重要窗口。
生态筑基:荒田村蝶变旅居热土
绿春县拥有93万亩的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6.49%,居红河州首位,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
近年来,绿春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累计发展茶叶、橡胶、草果、八角等绿色产业130余万亩,构建了以绿色产业为主的“7+N”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持续擦亮“绿色食品牌”,组建并成立了7大产业科研分队3个专家工作站,培育49家农业龙头企业,提供5.8万个就业岗位,带动3.8万农户增收。2024年,绿春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虾巴村曾是绿春县产业凋敝、人居环境落后的“荒田村”。2023年以来,村党组织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创新实践“生态账本变身发展资本、普通农民变身治理主角、分红收益变身幸福密码”的“三变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资本。在虾巴村党支部引领下,7名党员带头引导群众退出闲置用地5.8亩,争取800万元沪滇协作资金,修建了1200米森林徒步栈道、450亩虾巴农场、50亩虾巴渔场等设施,各类项目带动稳定就业10余人、零散务工1000余人次,累计增收90余万元。
凭借丰富的体验场景与优质服务,虾巴村民宿开业半年多以来,入住率实现阶梯式增长,淡季入住率约30%,周末超50%,节假日常常满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千人次。



文化铸魂:非遗瑰宝焕发新生
绿春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居住着汉、哈尼、彝等29个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81项非遗和17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都玛简收》《跳鼓舞》等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鼓语欢腾》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风貌,各民族文化认同已化作可触可感的生活图景,成为凝聚共识的精神纽带。
“天下最长的宴席”——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是绿春县的文化名片。2004年,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证为“天下最长的宴席”。历经21年的发展,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升,成为挖掘绿春民族文化内涵、展现绿春形象、推动绿春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平台。2024年,长街古宴文化旅游节推出20项旅游促进活动,实现192家商家展销交易额830余万元,县内25家企业签订5个“土特产”引资项目10.15亿元,共接待游客15.8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75亿元。
绿春县创新“非遗+旅游”模式,在长街古宴等活动中设置非遗工坊,游客可亲手制作哈尼族藤编、彝族刺绣,让文化传承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体验。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都玛简收》借助“道中华”平台走向世界,799支群众文艺队登台演绎民族团结欢歌,年均举办玛玉茶开采节、长街古宴等活动50余场次,创作《闹宴》等30余部文艺精品,每一场活动都是一堂生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让各族群众在欢歌笑语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边境赋能:从贫困村到幸福旅居地
绿春县与越南莱州省接壤,边境线长达153公里,辖3个沿边乡镇、7个沿边行政村和48个沿边村组。
近年来,绿春县投入2.97亿元资金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建成48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全力打造富边样板、稳边示范、守边屏障。积极探索“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富农模式,2024年边境村寨户均增收5000余元,走出了一条边疆治理与兴边富民相融合的新路子。
大头拉祜寨的“千年跨越”是绿春县边境发展的典范。2016年,这里还是绿春县脱贫任务最艰巨的村子,全村33户184人长期隐居山林,人均年收入不到1600元。通过“党建引领”和“产业引领”,拉祜寨采取“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有机茶、梯田红米等特色产业1100余亩,人均纯收入从6年前的不到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9124元,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绿春县还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近日在李仙江畔举办的“半坡乡玫瑰花采摘季暨李仙江畔两县四乡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汇聚了来自绿春县半坡乡、大黑山镇以及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嘉禾乡的多民族群众,展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为促进沿边地区交流交融、协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虾芭时光——远方的家”乡村民宿成为展现红河乡村旅游魅力的重要窗口,梅尼新寨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丫口水塘的国门界碑、平昆的温泉康养、万亩人参果产业为旅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边境村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越来越多的旅居者在这里慢下来,白天欣赏梯田云海,体验犁田插秧、舂米抓鱼的田园乐趣,夜晚聆听哈尼古歌,共跳乐作舞,实现“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沉浸式体验。
从生态守护到文化传承,从边境建设到区域联动,绿春,这片曾经偏远的边境之地,如今正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实践中,贡献出独具特色的“绿春样本”。

通讯员:政府办 龙云彪
编辑:卢艳肖
责编:李猛
校对:李泽森
总编:邱自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