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十八天的中亚之旅圆满落幕,平安归来。这一路,吴伟方领队带着我们2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光客,在团结友好、和谐共振的团队氛围中,观美景,尝美食,赏美女,深入领略了中亚五国的独特魅力,使之成为一次超越期待的完美旅程。作为此次旅行活动的组织者,华悦足迹及其领队也因此赢得了全体团员的高度赞誉。团友魏国庆、张红梅夫妇代表大家向华悦足迹赠送了一面锦旗,以示感谢!
此次中亚五国行之所以超出预期,大家满意,首先应归功于华悦足迹在行程设计上的经典合理和组织安排上的专业有序。其次缘于优秀领队吴伟方的带队“秘诀”,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领队经验,为团队营造出了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让紧张的旅途变得轻松、有趣和愉快,极大丰富并提升了大家的旅游体验。
说起吴领队的人格魅力,一路走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五点:
主动“自黑”。初识吴领队,是在从酒店去乌鲁木齐机场的大巴车上。他人到中年,个头不高,身体偏瘦,眼睛大而有神,坐在第一排并不显眼,直到拿起话筒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让所有人忍俊不禁:"大家好,我是本次行程的领队吴伟方,可能是华悦足迹长得最丑的领队,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一句话,瞬间打破了团队初次见面的拘谨与陌生。
这看似简单的自黑,实则蕴含着与人相处的智慧。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发现这已成为他独特的沟通方式——不端架子,不装权威,以最真实甚至略带缺陷的形象示人。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升天大教堂前,有团员开玩笑说:"吴队,站这儿拍照你可别挡风景啊。"他乐呵呵回应:"放心,我往这一站,正好衬托出你们各位的高颜值。"笑声中,快门声此起彼伏。
这种自我调侃的能力,源于内心的自信与通透。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当暴露自己的"不完美",反而能赢得更多的信任与亲近。吴领队深谙此道,他用"自黑"作为打开团友心扉的钥匙,让来自天南地北的21个人,在短短几天内就变得熟络而亲密。
看来,这“自黑”的艺术,无疑是消融距离的智慧。
不吝赞美。萧伯纳认为“赞美是春风”。马克吐温曾幽默地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两个月。”作为一名资深导游,吴领队深知赞美会带来巨大的情绪价值,它如同阳光,能照亮和温暖人心,也更能激发团队的潜能和活力。
所以在旅途中,吴领队很注意去发现每位团员身上的特长和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大加赞美。
我们这个旅行团算是一个老人团,团员中“能人”“高人”云集,不仅有好几位跑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旅游达人,还有作家、艺术家(自称伪艺术家)和摄影大师,这些丰富的人才资源,让吴领队赞美起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真正的赞美,其灵魂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而这种尊敬,首先就体现在他对称呼的讲究上——他尊称每一位团员为“老师”,这可能也是华悦足迹的一贯传统。一路上,他对团员不直呼其名,也不以“老刘老王”称呼,而是在姓氏后面加上“老师”二字,即便是清点人数也是如此,让人听了既舒坦又亲切。这可比其它一些旅行团将团员分组编号,以“号”代名的叫法顺耳多了。
现在的旅游团都是人手一部手机,游客一到景点就忙着拍照,人人都是“摄影家”。团员中有几个摄影高手经常会把拍到的“精彩瞬间”发到群里与大家分享。每当看到这一张张“美片”,吴领队通常都会用三个大拇指点赞,有的还会进行文字点评:"陈老师,您这张在希瓦古城拍的照片,光影捕捉得太到位了,完全可以当明信片。"类似这样的鼓励性语言还有很多,从而激发了团友之间互晒照片、积极交流的热情,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对于我这个已70岁且没有明显特长的老头儿,就是因为去了几次酒店的健身房,精神状态还不错,吴领队据此也能找出夸赞我的地方,他竟然不止一次地说我长得帅,是老帅哥,还说"像您这样的年纪能保持这样的状态,真是我们团队的颜值担当。”哈哈!听得我心花怒放,一下年轻了十多岁。
更为难得的是,他对赞美的把握极有分寸——真诚而不虚伪,具体而不空泛。赞美,在他手中变成了一种艺术,如同中亚草原上的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田,让整个旅程始终沐浴在温暖阳光之中。
贴心服务。吴领队的贴心服务,贯穿于行程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旅途管家",总在我们需要之前便已周全考虑。
每天上车出发前,他那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伸手要钱花,假牙和假发”,已成为我们团队出发的独特仪式。这风趣的提醒,瞬间活跃了气氛,更让大家在会心一笑中,牢牢记住了检查护照(身份)、手机、钥匙(要)、钱包(钱)、药品(药)这几样"命根子"。抵达酒店后,他的服务并未停歇,而是从"提醒者"无缝切换为"行动派"——与司机师傅一道,主动为大家搬取大件行李;耐心指导不熟悉操作的团员连接酒店 waifai;并时刻准备着协调解决房间安排中的任何小问题;在帮助团员们拍纪念照方面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但态度好,而且质量高。
特别是,他每天都要编辑整理出一条行程回顾发到群里,详细说明当天所游景点的建筑名称、历史年代和主要特点等信息,为大家能及时发朋友圈提供方便。这一点一滴无微不至的守护,让我们彻底卸下了旅途的琐碎与疲惫,全程都沉浸在安心与舒适之中。
中秋那天,我们正飞驰在异国的公路上。当思乡之情悄然弥漫时,吴领队变魔术般取出精心准备的月饼,车厢里顿时响起惊喜的欢呼。他笑着将这份来自故乡的甜蜜一一递到我们手中:"各位老师,虽然远离家人,但此刻我们就是彼此的家人。"
在这别样的团圆时刻,吴领队用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千里的乡愁化作了眼前的温暖。这份超越行程安排的用心,让这个异国中秋成为了我们所有人记忆中最特别的节日——不是因为景致新奇,而是因为这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动。
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事情:团里76岁的刘老师出发前脚踝骨伤未好,路途行动不便。为了方便照顾,吴领队主动与他住在一个房间(原来是和另一个团友同住),而且整个行程都将刘老师扶上扶下,每次路过海关时还帮助拿行李,对老人关心备至,使他顺利走完全程,没有掉队。
善于沟通。吴领队的沟通艺术,是此次中亚之行顺畅圆满的重要保障。他始终秉持开放姿态,将沟通作为串联起团队、行程与在地服务的核心纽带。
行程中,他主动与团员交流,真诚倾听大家的感受与想法。他并非被动地收集意见,而是善于引导,在轻松的闲聊中捕捉有价值的建议。例如,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有团员提及对四塔清真寺历史遗迹的浓厚兴趣,吴领队并未以"不在计划内"为由简单回绝,而是积极与地接导游进行协商。他充分说明团员的诉求,并结合整体行程时间,与导游探讨增加该景点的可行性,最终成功将其纳入行程,为大家带来了惊喜。这个意外的"彩蛋",成了许多团员此行最难忘的回忆。
此外,他对行程的节奏与细节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当发现某个景点预留时间过长,或察觉到团员因长途乘车略显疲态时,他会立即与司机、导游商议,对后续安排进行微调,或增加短暂的休息点,体现了极高的灵活性与人性化关怀。这种贯穿始终的有效沟通,不仅优化了旅行体验,更让每一位团员都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重视。
适时补位。作为领队,吴领队很清楚自己的职责边界——组织协调团队,而非景点讲解。但他更懂得,真正的专业从不局限于职责描述。
吴领队的专业素养,在各地导游讲解出现"真空地带"时,展现得尤为突出。他深知,一次深度的丝路之旅,绝不能止步于走马观花。因此,当面对中文水平有限、讲解词不达意的当地导游,或是在介绍流于表面、难以满足大家求知欲时,吴领队便会根据自己对景点的了解程度,自然而然地"向前一步",临时担负起导游的角色。
他的补位,建立在对目的地历史文化的充分准备之上。每一次讲解都言之有物,信息准确,并且善于结合团员的兴趣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融合。这一角色转换,无缝衔接了行程中的认知环节,确保了每一位团员都能透过景观的表象,触及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核,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整个行程的游览质量与收获感。
回顾十八天的中亚之行,我们游览了哈萨克斯坦的辽阔草原、乌兹别克斯坦的辉煌古迹、吉尔吉斯斯坦的湛蓝湖泊、塔吉克斯坦的巍峨群山、土库曼斯坦的神秘地狱之门。景点固然壮美,但让这次旅行真正变得难忘的,是吴领队以其人格魅力营造的团队氛围。
他像一位细心的园丁,呵护着团队中的每一朵花。当有团员因文化差异产生不适时,他是耐心的解释者;当有人因长途跋涉而疲惫时,他是体贴的安慰者;当团队因意见不同可能产生分歧时,他是巧妙的调解者。
飞机降落,回到各自的城市,我们的微信群依然活跃。大家不时分享着旅途照片,回味着那段美好时光。而每次聊天,总免不了提到那个"自黑"的吴领队——他用十八天的时间,向我们证明了什么才是旅游服务的最高境界:不是程式化的周到,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不是机械的任务完成,而是充满人情味的陪伴。
中亚的风沙会模糊许多记忆,但那个自称"华悦最丑"却在我们心中留下最美印象的领队,他的笑容、他的叮嘱、他忙碌的身影,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成为这次中亚之旅最温暖的注脚。
【游览于2025年10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