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摆放的棕榈树盆栽,夜间绚丽的灯火秀,还有手工扎染体验店,绣球、麽乜文创店……11月11日,漫步在解放街,一股浓厚的文化旅游气息扑面而来。随着2025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日益临近,全新升级的解放街逐步“释放”沉浸式文旅街区的活力,给游客和市民带来了焕然一新的体验感。
解放街改造升级,是2025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重点文旅项目梵木·百色水岸城的子项目。中交一公局六公司梵木·百色水岸城项目负责人苗旺介绍:“解放街的升级主要包括外立面的风貌改造和夜景照明工程。截至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解放街已显现出沉浸式文旅街区的雏形。”
夜幕下的解放街。(记者 梁力升 摄)
解放街主街
♦
全新的文化和美食街市
“新增的这一排棕榈树盆栽,让解放街在视觉上增加了不少层次感,仿佛是一条全新的生态文化街区。”11日,来到解放街拍摄的市民刘晓艳说。
改造升级后的解放街不仅增添了生态元素,更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走进位于解放街的鹅城手信文创店,各式各样的麽乜和绣球让游客们目不暇接,不少游客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现场制作起了麽乜和壮锦,感受传统的壮族文化。“我手里拿着的,是一款新设计的麽乜,名为‘金童抱珠’,这款麽乜是多个孩童共同环抱‘龙珠’的造型,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寓意着百色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右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农婧说。
新款式麽乜“金童抱珠”。(记者 梁力升 摄)
在升级改造过程中,施工单位延续了解放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保留了骑楼老街中会馆建筑、商用建筑、民居建筑等各类型建筑文化,同时引进了麽乜、绣球、扎染、壮锦等一批具有百色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将解放街打造成为“非遗文化、原生生活文化特色文旅街区”。
随着盛会临近,解放街多家非遗体验店也做足了准备。壮家蓝染手工扎染体验店里,服饰、围巾、布偶等扎染作品吸引了一大批游客的目光。店主王秋实告诉记者:“为迎接盛会的到来,我们加强了员工文旅知识的培训,加大了产品供给,同时也在店面中增加了很多百色文旅的元素,我们将向游客全方位展现百色的民族文化。”
壮家蓝染手工扎染体验店里的扎染作品。(记者 梁力升 摄)
百色光合右岸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欧灵丹说:“现在解放街每个非遗项目都拥有独立的工作区与展示体验区,未来我们还将通过直播等形式,拓展非遗文化传播形式,丰富线上线下文化交流。”
除引进非遗项目外,解放街还保留了兰心戏院戏台,未来,嘹歌、布洛陀山歌等百色原生音乐节目,月琴、马骨胡等民族乐器演奏,以及粤剧、live演出、脱口秀等表演将常态化在此呈现,向游客展现百色多彩的民族风情。“我们还将定期举办文化创意市集、互动体验节等活动,将戏台打造成能够聚集人气、展现非遗的活态演艺场。”欧灵丹说。
升级后的解放街不仅聚集了百色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还将是一个美食展示街区,满足游客们的味蕾需求。欧灵丹说:“我们引进了百色饭店等百色老牌门店,目前部分门店已经开始运营,游客们在体验红色文化、非遗项目的同时,也能品尝到猪血肠、烤猪眼睛、簸箕宴、百香果茶冻、句町咖啡等百色美食,感受老百色的烟火味道。”
河边西街
♦
“河间升‘明月’ 河岸灯火明”
夜幕降临,一轮“圆月”在河面亮起,与三码头悬挂的灯笼“遥相呼应”,观景台橘黄色的灯光“洒”在水面上,星星点点,波光粼粼,放眼望去,如同一幅“河间升明月,河岸灯火明”的画卷。
河边西街的夜色。(记者 梁力升 摄)
河面上,多艘折纸状的小浮船整齐排列,配合上接点成片的灯光,仿佛复刻了当年在百色三江口一带,往来船只络绎不绝的繁华景象。
“这个‘圆月’是一个发光装置,河道上浮船的图案多为壮锦、跳跃的蚂拐等壮族文化元素,我们的目标是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烟火体验区,这里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夜间生活打卡地。”欧灵丹说。
与三码头灯笼“遥相呼应”的“月亮”。(梁力升摄)
河边西街是百色的传统美食街市,这里的灯光工程是解放街夜景照明的重点工程。欧灵丹说:“我们对西街夜景灯光做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不仅在沿河景观带上布置了串珠成线的灯光带,还在河道上加设了很多灯光装置,让游客们在西街品美食的时候,举目便能望见江水与灯光交相辉映的画面,实现街景、水景、美食的完美融合。”
在河边西街夜市、酒吧的基础上,施工单位还融入了文化表演元素。未来,在特定的区域,游客不仅可以观看街头艺人弹唱和本土乐队演出,还可以观看小型情景戏剧,为游客带来“可听、可看、可品”的多维体验。
“河边西街的夜景不仅提升了解放街的整体夜景灯光氛围,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市民来消费,我们希望游客的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全方位的感官享受,真正感受到百色这座城市夜晚的温度与魅力。”欧灵丹说。
升级改造后的河边西街。(记者 梁力升 摄)
来源:右江日报(记者 梁力升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