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厅最近放出大招,要搞一个“让地方观众也能走进剧场”的文化振兴计划,直接砸了102亿日元专项经费,目标很明确:不让东京独吞所有好演出,让偏远小镇的人也能在家门口听交响乐、看歌舞伎。
日本的“文化东京集中”现象早就不是秘密了。
2024年全日本办了三万四千多场现场演出,东京一个城市就占了一万一千多场,快三分之一了。
近畿地区六个县加起来才七千多场,四国的德岛县更惨,一整年才办了38场。
这差距简直离谱,东京15岁以上居民里,每八个人就有一个去年看过现场演出,全国平均下来得十五个人里才有一个,东京人的艺术机会差不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作为一个经常关注文化资源分配的人,我真心觉得这种失衡挺不合理的。
艺术又不是奢侈品,不该只供大城市的人欣赏,地方居民同样有享受优质文化的权利。
但地方剧院的难处也确实存在,不是他们不想搞演出,是真的没条件。
东京独大的文化格局,地方只能当看客?
地方剧院首先缺的是稳定合作,一流的艺术团体要么扎在东京,要么只愿意去大城市,根本不愿意往偏远地方跑。
其次就是钱的问题,邀请外地团体来演出,演员的交通、住宿,还有乐器运输,都是不小的开销。
地方观众基数本来就小,门票收入往往覆盖不了成本,长期下来自然没人敢轻易尝试。
更雪上加霜的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地方政府财政一直很紧张,文化事业的预算连续十年都在削减。
很多地方剧院的设备早就该更新了,却没钱升级,就算有团体愿意来,也承接不了高水平的演出。
有些老龄化严重的小镇,剧院甚至直接关门了,过去十年冲绳县、秋田县的地方剧院关闭率就不低。
日本政府这次推出的计划,算是找准了问题的关键。
他们没有只靠喊口号,而是拿出了真金白银的补贴,2025年度的专项经费就有102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4.6亿。
补贴范围也挺广,音乐、舞台剧、舞蹈、歌舞伎这些传统艺术,还有落语这类大众娱乐都包含在内。
首年度会选20个地方剧院做试点,补贴周期长达三年,目标是让这些剧场的观众人数增加10%。
本来想这会不会又是“一刀切”的补贴模式,后来发现并不是,补贴会根据地方人口、经济水平和剧场规模来核算,相对合理多了。
“共建共演”+真金白银,日本要改写文化版图?
最让人觉得靠谱的是,这次计划强调“共建共演”,而不只是单纯给钱。
东京的新国立剧场已经跟滋贺县的琵琶湖艺术中心、札幌文化艺术剧场签了长期协议,一起办歌剧和芭蕾演出。
石川县七尾市的能登演剧堂更厉害,常年邀请仲代达矢领导的“无名塾”剧团巡演,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东京交响乐团也没闲着,每年都会在新潟市的Ryutopia剧场固定办五场音乐会,时间久了就培养出了一批稳定的地方观众。

这种“都市艺术资源+地方场地”的联动模式,比单纯给补贴管用多了,能形成可持续的循环,不是一锤子买卖。
除了演出合作,计划还包含了场地改善和人才培育。

地方剧院的音响、舞台设备可以申请补贴升级,东京的艺术团体还会跟地方从业者交流培训,提升他们的运营水平。
另外还会搭建全国统一的地方演出信息平台,帮地方剧院做宣传,吸引更多观众。
这个计划带来的影响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文化层面来说,地方居民不用再千里迢迢跑到东京,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高水平艺术,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公平。
长期下来,还能培育出地方的艺术受众,说不定能激发本土的艺术创作活力,形成“输入-培育-输出”的良性循环。

韩国之前也搞过类似的地方文化培育计划,五年后地方本土艺术团体数量涨了不少,这也能说明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从经济层面看,艺术演出还能带动地方旅游。
就像金泽市,靠能乐演出每年能吸引二十万文化游客,这些游客来了会吃饭、住宿、购物,直接拉动地方消费。
同时还能创造一些就业岗位,剧场运营、活动策划、旅游服务这些领域都能受益,也能缓解地方的就业压力。
当然,这个计划也不是没有挑战。
地方剧院的运营能力能不能跟上是个问题,就算有了好的演出资源,能不能做好宣传、服务,留住观众还不好说。
年轻人愿不愿意走进剧场,也是需要考虑的事。

更重要的是,这102亿日元的补贴能不能长期持续,后续会不会因为财政问题缩减,都是未知数。
如此看来,日本政府后续需要建立一个演出效果的评估机制,根据观众反馈调整合作项目。
地方剧院也得结合自己的本土特色,打造差异化的演出,不能盲目跟风东京的模式。
比如有些地方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民俗,搞一些特色演出,反而能吸引更多游客。
说到底,日本这次的“文化下乡”计划,本质上是想解决文化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同时也是“地方创生”战略的重要一步。
艺术本来就不该只属于大城市的聚光灯,能让每个地区的人都接触到优质的文化演出,这才是文化该有的样子。

毫无疑问,这个计划如果能成功,不仅能让日本形成“多中心文化生态”,打破东京的绝对主导地位,还能给其他国家提供参考。
毕竟,让文化的光芒照亮每一片土地,这应该是每个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最终目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