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以“极致草原·世界共享”为主题的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市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呼伦贝尔学院主办,深耕文旅发展的百余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品牌提升、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和前瞻探讨。
呼伦贝尔地处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前沿,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地,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这场学术研讨会,不仅是呼伦贝尔旅游发展的“汇智聚能”,更是推动院地交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启程号角。
会场外,碧空万里、阳光和煦。会场内,思想交汇、智慧激荡。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四位国内知名专家从不同维度解析草原旅游发展路径。海南大学教授谢彦君以“‘空’性体验”为切入点,提出挖掘草原旅游独特性格与文化品格;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孟松林从族源融合讲起,将草原旅游的叙事拉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脉络中,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灵恩聚焦“十五五”文旅新形势,建议构建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体系;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圆刚通过“草原风景道”案例,探讨游牧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发言涵盖草原旅游品牌建设、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旅游教育与人才培养等内容,带来了前沿的学术洞察和思想启迪。
研讨会上,“沉浸式体验”成为高频词。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动草原旅游从“观光式”向“体验式”“融合式”升级,让游客在亲近自然中增强生态意识,在文化浸润中深化情感认同,努力实现“生态保护——文旅体验——价值传承”的良性互动。谢彦君强调,要从体验看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发展。旅游是个以追求愉悦为目的、在异地获得独特休闲体验的放“空”过程。张圆刚提出,要打造会讲故事的路,营造可感知的“生活化场景”,布局微型博物馆、活态民俗点等,游客可参与其中,让过往的旅人成为草原故事的一部分。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6名与会专家围绕“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痛点与解决思路”直面问题、共寻思路。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教授第一次来呼伦贝尔,他被呼伦贝尔壮美的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所震撼。他说:“呼伦贝尔带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保护好呼伦贝尔特有的自然生态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乌铁红认为,要推动旅游产品从传统观光向度假、疗愈方向转型,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孙佼佼以近期走红的“鄂伦春族袍角帽”为例,说明文化如何通过新媒体传播实现文化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呼伦贝尔学院旅游地理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亚吉介绍了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地方旅游发展“同频共振”的办学经验。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的地营销副总经理陆蕾建议,推广“小车小团”私导服务模式,通过标准化、定制化服务提升客单价与游客满意度。同程文旅集团副总裁谢晔通过客源数据分析提出,加强数字化场景建设、内容运营人才培养,以科技赋能服务质量提升。
此刻,思想在碰撞中升华,破解难题的思路愈发清晰、成熟。专家们针对基础设施短板、产品同质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提出“政校行企”联动、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等解决方案,形成多项共识。
研讨会还围绕“北疆文化赋能草原旅游——文旅深度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草原旅游与绿色生态产品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学术分享交流”主题设置分会场。来自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草原生态保护、产业优势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牧文旅融合等议题进一步深入交流、建言献策。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王波分享了全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扎兰屯职业学院代表说:“要锚定产业需求,明确特色发展方向,夯实旅游管理专业基础,构建‘资源依托——精准培养’的差异化路径。”
朋自四海传播广,江翻浪涌学思长。这次研讨会,以其思想的深度、讨论的热度和共识的广度,为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我们欣喜地看到,党委政府明确了需求导向,专家学者贡献了前沿理论,业界同仁分享了实践经验,多方联动形成了“问题共商、成果共享、发展共促”的良好局面。当智慧落地为路径,当共识转化为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呼伦贝尔这颗草原明珠,必将拥抱一个世界级的未来。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董博/文 封天予/图
美编:刘金旭
主编:何凯
监审:刁岩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